但是又必须要维持一个相当数字的军队才足以巩固国防,抵挡外侮。
同时,还有一些地方未平定,有赖军力去维系的。
晋武帝只能把军权集中在几个人的身上,再让他们互相争权负气不和,以免他们合作而生叛。
司马子明看准了这一点,因为这一带是属于王恺的势力,他说可以替王浑设法争一部做过来。
王浑当然十分尽心,有所请求,无不照办。
晋武帝也有他的打算的,他知道王恺这个人不会有太大的野心,可是这个人太护短、太自私、气量也太小,所以才在拼命地排挤别人,扩张实力。
王恺本人倒不难控制,怕的是他一旦身死,他的军权落入家族中一个有野心的人手中,就麻烦了。
必须要在灾变末生之前,削弱一点他的势力。
因此准了王浑的奏,给了那样一份密旨,下令石崇对南方的边成军镇,考察军务编练情形,如有不法事情准许便宜行事。
皇帝这“便宜行事”这四个字下得很高明,那就是说,有问题的人,石崇可以有权处置,但是必须自己去做,皇帝可以支持认可,却不会派兵镇压。
司马子明自然明白皇帝的意思,他也不期望皇帝会作太多的支持,原就打算完全靠自己的。
自己手上一千名子弟兵,那是可靠的实力,却不算雄厚,因为这些兵镇守将差不多全有三五千人马,至少也在一千多。
只不过司马子明有两点可凭恃。
一点是身怀廷旨,另一点就是他的兵能打仗,尤其是那一百名卫士,个个身怀绝技,当初跟着他四处发财的,这是一批死士,也是一批高手,足堪为用了。
州县对钦差大臣不敢怠慢,但那些将领们却未必卖账,有的还客套地拜会了一下,有的借口军务繁忙,根本就不照面。
他们不来,司马子明却能找了去。
司马子明是副使的身份,有权“便宜行事”的,因此他带着所部,长驱直入对方的驻地去。
人不算多,但服装鲜明,就见得军容壮盛了。
而边境守年在长时间的戍守中,军纪较驰,相形之下,根本就不能比了。
司马子明出示了钦旨,那些将领们才慌了手脚,他们的靠山硬,可以不在乎石崇,却不能够蔑视皇帝的尊严,态度由踞傲变为客气了。
司马子明更懂得先声夺人,首先把自己带来的这一些军队,作了布阵的操练以及战技的表演。
骑兵演骑射;飞骑腾跃横沟,马上发矢,射靶则中的,射鸟则坠翼,箭无虚发。
步卒演戈矛之技,掷矛取五十丈外奔牛,徒手举百钧重担,一索飞悬,攀登绝壁,他那百名卫士没有一个是庸手,已经把参观者看呆了。
再看看那千人的兵阵操演,更是目瞪口呆,大气都不敢出了。
司马子明立威之后,才开始考察军务,各方面都要问,问得很详细,士卒有多少?平时作何训练?军备补给如何?生活情形如何?
他一点都不放松,那些将领们汗如雨下。
边关上的逃兵最多,很少有足额的,有的竟连一半都不到,空额的粮他自然都入了将帅们的私囊。
没有训练,军心散漫,只有在城楼或营门口站岗的几个人还像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