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新(短)域名:xiguashuwu.com
第二十七章
这是读书人最活跃的一个时代,也是知识份子真正能发挥他们影响力的时候。
造成清liu与民意受到重视,最重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朝廷的时局动dang不安,liu寇越闹越凶,越剿越多,那是一个很巧妙的恶xing循环。
为了要剿匪,就必须要起动大批的军队,筹措大笔的军费,因而就必须要增加百姓的税捐。
练兵要钱,加征练饷,辽东御清要钱,又征辽饷,这一重又一重的饷,使得原本穷苦不堪的百姓更穷了。
只要加上一点点的天灾人祸,他们就无法生活下去,老弱的活活饿死,少壮的一半被征去当兵,或是被拉去作军夫,还有一半,则liu落逃亡,bi1得没办法,ting而走险沦为盗贼,由小gu合成为大gu,终于又成为一gu新的liu寇。
这中间当然还有人为的因素,皇帝昏庸无能,权臣把持朝政,将帅跋扈骄横,官吏贪墨,这些因素加在一起,终于使得天下大luan。
南京的日子过得安宁,其他的地方却像是一锅沸腾的水。
终于,一个石破天惊的传来,使得纸醉金迷的南京为之醒觉了。
米脂地方的liu寇大tou目由山西破居庸关,直迫京师,由于那些京中大员的昏蒙,以及昧于军务,贼兵的先锋bu队已经到了平则门,离京师竟不过十几里地,朝廷居然还不知dao消息。
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太监曹化淳开了彰仪门,放进贼兵,思宗崇祯在煤山自缢。
结束了这个二百七十七年的王朝。
好在思宗在京师陷落的前一天,已经把几个王子都送了chu去。
潞王朱常芳、福王朱由崧先后避luan到了淮安。
京师虽然陷贼,但国脉犹存,江南仍然在大明将帅的掌握中,这几十万的雄兵,仍然可以一战,作匡复的准备。
只是国家不可一日无君,最重要的就是拥立新君,在淮安的王储有两位,到底拥谁好呢。
在南京的官员以及将帅们都在捉摸着,复社的士子们也都热烈地参与了商讨,这时候,他们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扬州的督帅史可法以及宁南侯左良玉都是复社的支持者,而他们手中所掌的兵力几乎占了一半。
史可法是东林元老左光斗的得意门生,也可以说是后期的东林之秀,复社等于是东林后shen,他的支持自不在话下。
而左良玉完全是侯朝宗的关系,因为他是朝宗的父亲侯恂一手提ba起来的,他本人是个老cu,却很敬重读书人,朝宗在南京,他还派人来拜访过。
有了这两重关系,商讨拥立,自然少不了复社,没有他们的支持,等于也没有史、左二人的支持了。
他们也许不足以全权代表史可法与左良玉,却对两个人有绝对的影响力。
当然,复社中人,也绝对少不了侯朝宗,他不但是复社的领袖,而且还有着左帅的关系。
聚会的是一些读书人,大家申述了意见后,都一致支持拥立朱常芳,因为他果敢有为,颇ju贤明,相信由他来立国之后,必有一番作为,振衰起蔽,重新一统天下的。
这里面没有私人的牵虑,完全是公平的抉择,朝宗为此更是兴奋,拥立潞王后,他相信以自己在南京的表现以及在复社中的声望,也必然会得到重用。
虽然他没有功名,但这是国家非常时期,科举已停,用人唯才,不必照已编的擢ba程序的。
不仅他一个人兴奋,复社中的人也很兴奋,他们的情形跟朝宗差不多,虽无衣冠,却同样的关心国事,而且以清liu的舆论之力,对朝政多少也尽了些力量。
现在,他们不再是空喊口号,可以实地为国家zuo事了,有几位东林的元老,已在朝中zuo过官的,也提chu了这个要求,希望他们这些年轻的才俊,能为国事多尽点力,甚至已经草拟保举推荐的奏章,也请那些人担任些职务。
新君即位后,朝事要立刻展开,这些准备工作,自然要先zuo好的。
推举的名单chu自公议,相信新君也一定会接受的。
这个圈子自然是阮大-打不进来的。
但是这批人也不甘寂寞的,尤其是阮大-,思宗之死,是他一个大好的机会,他知dao在崇祯心目中,自己是永无复起之望了。
侯朝宗的一篇文章,把他打击到永劫不复之境,他只是祈祷着一个奇迹的chu现。
奇迹终于chu现了,他自然欣喜若狂了,可是他也发现到自己的chu1境太恶劣。
商讨拥立的会议开始了,却没有他的份,他已经是个无足轻重的人wu了,只有自己想办法,所以他忙着往ji鹅巷里的ma公馆跑。
凤yang总督ma士英也是个重要人wu了,只是不够非常重要而已,他手中有兵,但是不够多,再加上他的口碑也不太好,所以他的心里也不太踏实。
这个时候他也召了一批人在商议着,他所邀集的是实力派的,多半是各地的兵镇以及他们的私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