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一章百炼成钢(4/6)

怕它。

取出鹰巢旁石孔中的石笋,他从容系牢在背袋内,仅歇息片刻,大汗已收,喝完竹筒中的水,丢掉竹筒,利用山藤向下攀降。

俗语说:“上山容易下山难”那是指没有工具而言,有工具毫无困难,利用山藤或绳索垂降,十分方便容易,往上攀则艰难百倍。

最后一段山藤直垂下地面,崖根下草木繁茂,他猿猴似的向下滑降,无暇察看下面的景象。

脚距地面还有五尺,突然听到下面有声息,向下一看,吃了一惊。

大喝一声,他双脚一撑崖壁,身躯急荡而出,半途双手一松,一拉背袋活绳扣,背袋飞堕,他的身躯加快向外飞翻两匝,在降弧的顶点,手脚疾张急速拍振,人如流星。

一阵枝叶折断声传出,他已摔落在五丈外的树顶,向下疾落,身躯缩至最小限,最后抓住横枝,像蝙蝠一样伏贴在树干上。

似乎,他成了鸟,重量已消失。一条三丈余长的锦鳞大蟒,正升起巨头,要等他降下时一口吞下去,把他当成可吞的猿猴啦!

假使他没听到声息,那就灾情惨重。

大蟒也受了惊,到口的大餐失踪,悄然溜掉了。

他拾回背袋,重新扎牢九根石笋,向巨蟒消失处大骂了几句,背起袋撒腿如飞而走,速度惊人。

十天,除了艰难地取石笋之外,他要走一千八百九十里。

没有路算里程,一千八百九十里只是概数,而且必须按照所定的山峰走,绕错一座峰,就不知远了多少路,所以平均一天要爬两百里山。

本地的山民,一天爬四十里山路,已经了不起了。

而他背上,荷重两百余斤,这表示他的体力,比山民要强十倍以上。

光阴似箭,四年的日子,在年轻人来说,似乎相当漫长,老年人却觉得过得太快了。

镇江府城,运河在大江南岸最大的码头。

府城本身的面积并不大,仅比山城昌化大两里,但郊区却大数十倍,人像蚂蚁一样,把这座商业城挤得密密麻麻,从山城一下子移到这里生活,真会发疯。

这是一座繁盛的城,忙碌的城,奢华的大都会,光怪陆离的水旱大码头。

大江与大河两条巨流,都从南京入海。运河贯穿这一江一河,也形成两座大码头大都会,以便控制过江过河的船只,地位极为重要。两座大都会的地势位置,也概略相等,仅繁荣的程度不一样,镇江本身就是丰裕的江南吞吐中心。

在河,是淮安府,码头是西北侧的清江浦;在江,是镇江府,码头是西面的京口。

城皆在河与江的南岸,地理位置十分相像。

京口距城两里,形成比府城更繁荣的商业中心。

运河那时叫漕河,距江口一里最大的水闸叫京口闸,管制住潮水,漕舟按潮水而启闸入江,向南上游一段九里河面,还有四座闸管制水和舟船行驶。

这段河东岸,早已形成一条不规则的长街,栈埠林立,公私码头一座接一座,大小船只往来不绝,水上陆地忙碌非常。

尤其是京口驿码头,往北一段长街,可算是京口的精华,公营的栈房和私营的仓栈,一座连一座,货物堆积如山,充分表现出江南的富裕风貌。

南米北养;江南的民生必需品,昼夜不停往北运,漕船直抵京师,养活北方无数臣民。

凡是沾了水运的人,不论官商,没有不肥的,经营船运的大富商,更是天之骄子。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