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能说清楚。
虽说文菲的信写得十分委婉和含蓄,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吴家深情厚义的感戴语气。可是,先打开信的大嫂一边看着,一边已是泪眼婆娑了。一种骤然失落的感觉蓦然袭上了她的心头──当然,她并非不想文菲妹妹此生能有个好的结果;也情知她年纪轻轻地、跟前又没有撇下个亲生的骨肉,加上赶在这样一个到处鼓呼女权的时代,吴家最终怕是留不住这个人的。她伤心的只是,如此一来,自己和文菲姐妹二人,今后必将是天各一方,很难再也有难相相伴相慰的日子了!
大嫂把信儿递给身边的拔贡后,一双苍白而削瘦的手儿微微地颤抖着,兀自拭着滚滚不尽的泪珠儿。因为表面温顺的大嫂,其实也是一位天性极敏感的女子。因长期的病苦压抑,加上这两年里,她隐隐感觉出拔贡对自己的某种淡然,更使她变得脆弱和孤独起来。可是,有文菲妹妹在的日子里,文菲天性中那无法掩饰的向上和热情,两人的友爱相互安慰,毕竟给她带来了不少的快乐和希望。
后来,随着两人情谊的深厚,柔弱的她对这个外柔内刚的弟妹的情感,从一种纯粹的闺中姐妹情谊,渐渐地,竟然演化成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几乎类似对异性的依恋情结,这种情感对她的吸引,在某种成份上,甚至会超过对拔贡的情感依恋…
如今,文菲果真要去了!乍然间,叫脆弱孤独的她一下子如何承受得了?想想,今后的日子里,撇下自己一人,在这偌大的深深庭院里,更如何去面对那份无边无际的冷清和寂绝?从此往后,更有谁来到闺中,寂寞的自己相伴相慰、说几句悄悄话、打趣玩笑,谈外面那热热闹闹的世界呢…
吴家大奶奶独自在那里悄悄地抹着泪,而伫立在窗前的。拔贡,此时也是满脸憔悴、神情郁郁——
他兀自两眼望着窗外雨意绸缪的天空,久久地沉默不语着。得虽然他早已预感到,这个弟媳保不准有离开吴家的一天;可乍然间,他仍旧感到了一种骤然,感到某种十分珍贵的东西失落的无奈和怅惘。
这几年里,虽说内人病体缠身,毕竟有这个弟媳在吴家,上上下下地偌大一摊子繁琐家事,她倒能不张不扬地,处处帮着打点得有条有理、一丝不紊。着些儿,自己也省不少的心。而吴家的上下家人和孩子们,仿佛也都格外喜欢和依恋她。有她和宗峦在家的日子,一家子就有说有笑、的热热闹闹地,倒把个素常沉闷空寂的庭院平添了好些生气和意趣来。
如今,她陡然就要离去了,外人,吴家坪的族人,自己的亲友家人如何看、如何评论,倒也先不去理论它;然而,单他个人的内心深处,似乎也有些无法接受。这个寡居的四弟妹,天性中蕴藏着一种无法掩饰的鲜活魅力。她仿、如散发着青春魅力的漫天大雪里的一篷莹莹新绿,一株百年庭院里热情淡极而正艳的梨放的灼灼之芳花。它带给人的葳蕤生机是悄无声息的,清新娇艳也是不自觉的,并无半点做作的俗媚——它是吴家这沉闷宅院里令人耳目一新的一方动人景致。它的高贵明丽、它的清新娇绿,只配属于吴家这座豪宅庭院,岂能放任谁想要把它折去就折去了么?
拔贡遥想当年在京城念书时,也是一位向往社会改良、向往变法和革新的热血青年;也曾支持过光绪皇帝的变法维新,也曾为谭嗣同等六君子血溅法场而痛泪愤悲;曾因大清帝国的摇摇欲坠而忧心忡忡,也曾为国家民族命运的危亡而心如火焚;更有过一腔济世救民的勃勃雄心…
孰知,人生根本就不是当初同学少年想象的那么回事儿!
当自己春风得意、踌躇满志地步入宦场之后,仕途多舛、命运不济,加之后台坍塌,自己最终竟被人逼成了一介隐退归里的“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