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1章上抬望眼沧海明月(2/3)

赵昺忽然:“你没看清么?”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陆秀夫:“如此便奇了,或许鞑军中有履善安排的内应也未可知。”

陆秀夫锁双眉,沉思片刻:“启禀太妃,这封信分明表明履善心意,叫我们不要投降,信封却又劝降,想是履善为鞑所迫,不得已才写此信,但又不肯失去大宋的气节,为掩人耳目,故意将信封如此写。”

陆秀夫苦笑一下:“有劳了…”

二人只见信封上面写着:文山劝宋兵早降,果然便是文天祥的亲笔。陆秀夫仍然不信,便拆开信封拿里面的信纸,见上面写着一首诗:

江钲回:“启奏陛下,臣黑夜之中只是看到一个黑影,材矮小,不像鞑兵将。”

张世杰将信呈与太妃和赵昺“请万岁过目。”

江钲向天拱手回:“江家满门忠烈,丞相请放心,宁可战死城,也不叫鞑虏崖山一步。”

张世杰上反驳:“既然为掩人耳目,可也太过冒险,万一鞑有懂得汉文的岂不是招来杀之祸,这封信又如何能轻易送我军?”

他心中却暗想:大宋是否真的气数已尽,即便如此我们为宋臣,也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若是天亡大宋江山也是命数使然,到时只能如文天祥所说“留取丹心照汗青了”

江钲看到陆秀夫若有所思便问:“丞相还有何吩咐?丞相?丞相?”

江钲:“我看文丞相并未投降,其中定然有诈。信封和信的意思完全不一样。”

江钲也:“不错,而且刚才送信之人看来武艺不凡,箭法十分了得。看来鞑营中能征惯战者甚多啊,只是不知这人是谁。”

陆秀夫仿佛没听见一样,又叹了气,摇着便奔自己的大帐走去。

几个人又商议许久,都觉无退敌之策,文天祥的信也叫他们疑惑万分,想来想去还是没有绪,只好走一步看一步,听天由命了。

太妃叹了一气:“但愿如此,希望大宋的列祖列宗保佑我们母渡过此难。”说罢又泣起来。大臣们不免又劝导一番。

辛苦遭逢起一经,戈寥落四周星。

陆秀夫也:“绝无可能,履善不是这人。”(履善是文天祥的字)

张世杰却因为江钲带来的消息太过严重,对皇帝和太妃的举动并未注意,转而对江钲说:“什么,此话当真?他…他兵败了?”

惶恐滩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两人一听大惊失,陆秀夫刚站起来,又扑通摔倒。

山河破碎风飘絮,世浮沉。

陆秀夫走门后转对跟在后的江钲:“鞑这几日并未攻城,不知又有什么谋,将军不可大意,越是平静便越是危险。”

“怎会如此,这诗分明是表明对大宋的忠心,但…”陆秀夫奇,说到这里又觉得什么地方不妥。

此时陆崖正像模像样地读着《三字经》,摇晃脑的样惹的陆夫人一阵好笑,若是时光能停留在这一刻,该有多好,也许丈夫不是丞相一家人便可以永远享受这天之乐,但是蒙古的铁蹄怎会为这一刻的好停驻呢?自己虽跟着丈夫颠沛离,苦难远远多过乐,但为什么自己仍然不弃不离地着他?

帐内陆夫人正在教陆秀夫的儿识字,陆秀夫的儿名叫陆崖,今年八岁,与皇帝赵昺同年。他的名字是来到崖山以后取的,从前都叫名,陆秀夫知或许崖山便是全家葬之地。往南既是大海,宋兵到此若仍不能反败为胜,则或被蒙古消灭殆尽,或被茫茫大海吞噬,他只希望在崖山能置之死地而后生。若不能,便以殉国,因此给儿取名陆崖以纪念之,但陆家的这一骨血也不知能否保存得下来。

那赵昺却拍手大笑,太妃上将他掩住,睛看着张世杰,歉意的表情。

张世杰和江钲也抢过来观看,半晌才说:“不知文丞相此意为何?”

江钲将信递给二人过目“你们自己看看,我还没来得及拆开呢。”

太妃看罢信,又听方才三位大臣的对话,顿觉茫然,对陆秀夫:“陆卿怎么看?”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