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两百五十二章站着坐着跪着躺着(2/7)

崇尚清谈的文人继续大谈风月。有徐骁在,陈芝豹不了西蜀,曹长卿复不了国,燕敕王赵炳不敢大张旗鼓北上,顾剑棠只能他的两辽总督,北莽大军更不敢挥师南下。

赵惇在死之前,明里暗里了很多谋划,在官场上埋下的诸多伏笔,都赋予赵篆登基后很大程度上施展手腕恩威并济的机会,目前看来,年轻天得还不错。便是心中憋着一怨气的桓温,在祥符新朝依旧兢兢业业,和齐龙没有太多明显间隙地起了江山补匠。

只可惜老一辈的那几个布局之人,除了一个心如死灰的坦坦翁,如今都已经相继死了。

借助西楚叛削藩和抑制地方武将势力,同时借机在广陵战场上天下演武,是先帝与张鹿桓温以及元本溪不得已而为之的策略,其实就是在争取时间,趁着徐凤年尚未羽翼丰满,就算西楚不反,离也会着曹长卿揭竿而起,朝廷先后让顾剑棠亲自坐镇两辽和陈芝豹就藩西蜀,对北凉咄咄人的姿态,一个没有援手的北凉,何尝不是让养蓄锐二十年的北莽觉得有机可乘?有希望一举打下终于没有了徐骁统率边军的北凉?北莽攻打北凉,意义就等同于当初徐骁赢得西垒战役,虽然代价大,但是毕竟结果显著。一战而定国姓!

南北两拨练气士如果都死绝了,更有利于谢观应的长远谋划,所以晋心安能够俯首听命是最好,不肯的话,谢观应也不是只有逃命的能耐。不过澹台平静误打误撞“拖家带”跑去了北凉,倒是不好下手了,现在她好像又孤一人去了广陵,算是个隐患。至于西域烂陀山不再冷避世,在刘松涛死后也放下架,选择世依附北凉,白衣僧人李当心也去了北凉,甚至连呼延大观一家三…怎么都是拖家带的?最近的,还要加上一个毫无征兆便离开京城的衍圣公,要知这位圣人前不久还帮着离赵室去劝说过曹长卿。

本不上心那些走挂像的仙人好似飞蛾扑火般赴死,反正损失的都是徐赵两家的气数,亲手造就这个局面的谢观应兴都来不及。

原先还有些笑意的谢观应突然皱了皱眉,睁坐起,眺望西北。

谢观应闭上睛,气定神闲。

然后谢观应猛然间收回视线,低望去,结果看到那个仿佛天真无邪的少年监正,这个绰号小书柜的孩,正在

不同于徐凤年能够凭借战场上的死,来赢得北凉将士的军心,年轻皇帝赵篆就像天底下最尊贵的一只笼中鸟,靠的只是龙袍这一张而已。所以他的帝王威仪,需要年复一年的磨工夫才能铸就。当然,如果说赵篆能有徐凤年的武修为,比如说当初曹长卿和西楚公主登门送礼的时候,在顾剑棠柳蒿师之前就把曹官趴下,那就另当别论了。可是习武一途,从来就没有不拼命就能成为大宗师的好事,即便是实力突飞猛的轩辕青锋,那也过跟王仙芝拦江死战一场的疯行径,天赋优秀如元本溪的私生江斧丁,哪怕受过顾剑棠柳蒿师祁嘉节在内一大帮手的授业指,到来一样沦为东海打人。

谢观应有些懊恼,之所以开始视线模糊,是因为自己也成为局中人了吗?

但是正因为他们两人,一个在庙堂中枢,决定着所有官员的升迁,一个在西北边陲,手握三十万铁骑,先帝赵惇就不敢把龙椅给儿赵篆,因为椅上的刺太多了。

现在看来,两朝大势走向不曾变动,但是现了不少偏差。广陵战事哪怕在吴重轩脱离南疆投怀抱后,仍是没有迅速改观。而北凉更是获得了一场气回的惨胜,惨烈,也壮烈。更人意料的是北凉边军比离推演预料得要少死十万人,尤其那十三四万骑军,更是没有大伤骨,如今依旧维持在极为可观的十万人左右。原本北凉不但惨胜,第二场凉莽大战,会直接将战火蔓延到北凉境内,甚至有可能是陵州。现在看来,北凉死战于关外,并非痴人说梦。所以这次徐凤年擅自离开藩地,离步步后退,不是太安城突然喜跟人讲情义讲理了,而是生怕恃功而骄的北凉一怒之下,会什么无法弥补的举动。

这其中最大的死结,在于徐骁不死,北莽就不肯也不敢孤注一掷地南侵中原,而北凉能以守替战,让离蒸蒸日上国力渐盛,牵制并且拖死北莽,但是如果主动北征大漠,一来北凉胜算不大,二来赵惇也不敢,徐骁不会反,但是一旦北伐顺利,世徐凤年在北征中树立起威严,徐骁会不会有念,也给自己儿换一个比藩王座椅更大的位置?即便徐骁不会,徐凤年自己会不会因为京城白衣案而顺势造反?就算徐家只打下了半个北莽,可有了南朝广袤疆域作为战略纵和丰富补给,离怎么抵挡经百战的北凉铁骑?到时候风雨飘摇之际,本就没有太多威望可言的新君赵篆,难还真能靠太安城文官的嘴去阻挡北凉蹄?

谢观应轻声:“数国之栋梁,能够联手支撑起一座风雨飘摇中的金銮殿。但是一,却能够让一个王朝在遇到百年不遇的狂风暴雨,依旧屹立不倒。赵篆,你边的陈望,毕竟还是太年轻了。想成为张鹿一般的人,是需要时间的。你能等,别人不愿意等。”

现在关键就看被赵惇寄予厚望的齐大祭酒如何应对了。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