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两百九十六章我徐凤年在(2/3)

然后就在他转离开大殿的时候,已是灯尽油枯之年的老太师孙希济一拍椅沿,声怒喝:“成何统!李长吉,就算你要挂印辞官,也应该等到朝会结束才可离开大殿,否则你就自己直奔诏狱大牢!不用刑审问!”

在这名大臣的公然抗旨后,朝堂上几乎所有官员都开始使劲,愤慨神溢于言表。

其声如龙凤哀鸣。

那名大臣错愕片刻后,竟是哈哈大笑,环顾四周,疯癫一般“可笑可笑,大楚三百二十年悠长国祚,从无获赐丹书铁券而死的臣,不曾想我辈何其幸运,侥幸遇见了如此大开先河的皇帝陛下!”

吓得几乎所有人一颤的翰林学士朗声:“这般臣,不也罢!”

满脸惊讶和恐惧,难免有些兔死狐悲?不是何太盛这个莽夫的生死如何重要,而是那意味着权倾大楚朝野的宋家真的倒塌了。

坐在椅上的老人枯双手抓住椅沿,呼困难。

刚刚如释重负的顾鞅吓了一,如果把“左”字改成右字?他在惊骇的同时不得不扪心自问,如果真是名自己要死,他顾鞅该怎么办,整个家族该怎么办?

更耐人寻味的不在于这读书人司空见惯的冷嘲讽,当然了,一位庙堂臣直面君王

只见这位以风度儒雅著称于世的翰林学士,突然抬起那块玉笏,狠狠砸在大殿地面上,顿时摔得粉碎。

既然连一门三公卿的宋阀都彻底失势了,那么这座朝堂上有谁能够“长命百岁”,最可怕的是与宋家向来好的中书令大人,似乎对此毫不奇怪,依然没有睁开。比起宋家稍逊一筹的顾家,仍是在大楚版图固的庞然大,原副统领顾遂就是当今门下省右仆顾鞅的嫡长孙,只不过顾家饱受诟病的是顾遂的长辈,顾家长房二房里有三人已经在离仕途攀爬多年,只不过在江南那边仕途不顺,而且这次西楚复国,三名官帽只有芝麻绿豆大小的顾家弟竟然没有一人愿意落叶归,甚至很快就给家族写了绝信,在顾鞅的亲自主持下也将三人从族谱上除名。当时很多官员都把顾家的家丑当成笑话看待,等到离大军四线围剿而来,所有人都恍然大悟。

翰林学士愣在当场,重重冷哼一声,虽然怡然不惧,但终究还是没有走大殿,而是大摇大摆地走回朝臣班列。

对啊,满朝文武,背后是那么多不天下王朝兴衰都又生的豪阀世族,只要咱们同气连枝,难当真怕你一个没有了曹长卿撑腰的年轻女?而且看情形,老太师对她的疯狂举措,只是在隐忍,并非支持。

但是年轻皇帝接下来的那句话不亚于耳畔惊雷。

面面相觑后,上就有一名享誉朝野的从三品文臣走队列,手捧玉笏低沉声:“微臣斗胆询问陛下,为何陛下要赐死宋大人?!又问,宋大人死罪为何?”

听到长房长孙只是平调为京畿南军副将,顾鞅低着看不清表情。

姜姒瞥了那个如同沙场百胜将军的翰林院学士,冷笑:“李长吉,朕听说你自称古今文章,你都不用看,只在鼻端定优劣?”

“门下省左仆宋文凤,赐死。”

程文羽虽然没有说最后半句,但是言下之意已经很清楚,李长吉的学识文章,绝不是你姜姒可以评论足的。

就在李长吉恼羞成怒要生辩驳的时候,有一位原本对李长吉最是腹诽质疑的同辈文坛清名士,门下省右散骑常侍程文羽人意料地走班列,连玉笏也不再捧起,单手拎着,笑:“李大人的诗文,我大楚士林虽不是全无异议,但陛下可曾知晓就连离的宋家老夫,也曾亲为‘行文如沙场猛将兵,鏖战不休,亦如酷吏办案,推勘到底,从严而不从宽,虽稍有偏颇中正之义,却足可谓极有劲!’陛下,李大人为官治政的本事低且不去说,可这文章嘛…”

有了李长吉鸟,素来信奉袖里藏刀但务必面上一团和气的文武百官,只觉得各自的腰杆直了几分。那个年轻女皇帝莫名其妙的丧心病狂,也开始有像个自娱自乐的笑话。

大楚皇帝姜姒没有丝毫慌张,似笑非笑“先帝钦赐的丹书铁券?朕当然记得,但是你们大概都不记得了,太祖曾言只要犯下谋逆大罪,一概死!”

他向前踏一步,本不自己刚刚才说过“最后一问”,很快就有第四问,大义凛然:“敢问陛下,难陛下不是我大楚姜氏?否则怎敢违背先帝?!如果微臣没有记错,凭借那丹书铁券,宋家弟能够免死四次之多!”

在近乎无礼的两问之后,这名跟宋阀数代皆有姻亲关系的大臣脆就抬起,盯着皇帝陛下的脸庞,继续问:“微臣最后还有一问,先帝曾对宋家赐下丹书铁券,公开许诺宋家世世代代可与大楚姜氏共享天下!”

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人留心中书令孙希济是睁还是闭了。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