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七百九十二章抉择(3/3)



看起来泣血和凌瑄是选择了魔性,其实不然,她们目光十分一致的选择了绝对要保住人性,她们要抛弃的是神性。

她们太过于清楚人性的可怕了,那恐怖的可塑性,并非是已经完全成型的神性能够相比的。

人性可以顶天立地般的伟大,也可以毫不起眼的卑微。

人性,即人类天然具备的基本精神属性。

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都是基本人性的映射,人有神性,亦有兽性——本能和情感,**是人根本属性,事实上,这也是一切生命的根本属性。

在自然属性中,人性本无善恶之分,人生而如一张白纸;在社会属性中,人性会因环境的变化、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而在不同的情境下,善恶表现也会有所不同。

人会形成两个本能:生存本能与死亡本能。本能,即本性,它是支配人行为最强大、最根本的原动力。

驱动人类行为的所有心理动机,最初都源于自己的**,只是在追求利益的方式上,会有善恶之别,从而形成可相互转化的善人与恶人。

任何人都有善恶一体两面,相互制约。任何单纯强调人性本善或者本恶的观点,都是不全面客观的,都是不符合事实真相的。

人生在世,无论人性之善还是人性之恶,其都包含利己成分,可人不会只为利益而活,不然即不会有高尚的道德,以道德层次划分:舍己为人是为大善,利人利己是为善,损人利己是为恶,损人不利己是为大恶。以利人之名,行利己之实,为伪善;以利己之名,行利人之实,为伪恶。

人性不可解放,一但彻底解放人性,则人性之恶无从制约,从而衍生成为了魔性。

人性亦不可压抑,压抑人性的结果,只能是积累仇恨束缚创造力,从而衍生成为了神性。

这就是人性最为可怕的地方。

人性本善论,以儒家孟子为代表。《三字经》开篇即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人性本恶论,以儒家荀子为代表,荀子有“人之性恶,其善伪也”的论断。

人性无善无恶论,代表人物为告子,他认为人性无善无不善“生之谓性”“食色,性也”

人性既善又恶论,代表人物是西汉的扬雄,他认为“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

这四种观点都不全面,唯有将其整合才会完整,人生而自然无善恶,后因社会而形成集合人性优缺点的善恶一体两面之人。

人性本善还是本恶?

关于该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然而其实人性本无善恶,善恶之分不过是人为定义的罢了,比如益虫和害虫。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