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八百七十六章朝闻dao(2/3)

先秦典籍不涉及《论语》此章者。如此解“闻”者也多有之。

上述五例都是以《论语》此章的“闻”为“知”、明,也就是领会

《吕氏秋·离俗览·为》:“不闻者,何以去非哉﹖无以去非,则未尝正矣。不正,以治则夭,以治国则亡。”

不少儒家经典,以及其他百家之作,兰绝尘自然知这绝世大儒所留下的这些话语,放在不同人面前,就有不同的理解。

刘宝楠《正义》:“朝夕言时至近,不踰一日也。‘闻’者,古先圣王君,已得闻知之也。闻而不遽死,则循习讽诵,将为德之助。若不幸而朝闻夕死,是虽中而废,其贤也于无闻也远甚,故曰‘可也’。”

“闻”,才能“去非”,才能“反”,显然是明、领会之意。

·形势》:“之所言者一也,而用之者异。有闻而好为家者,一家之人也。有闻而好为乡者,一乡之人也。有闻而好为国者,一国之人也。

《孟·滕文公上》:“陈相见孟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也。’”“未闻”即“未明

《庄·天运》:“孔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乃南之沛见老聃。老聃曰:‘来乎﹖吾闻,北方之贤者也,亦得乎﹖’”“闻”即明,故老聃称“得

朱熹《集注》:“者,事当然之理。苟得闻之,则生顺死安,无复遗恨矣。朝夕,所以甚言其时之近。程曰:‘言人不可以不知,苟得闻,虽死可也。’又曰:‘皆实理也,人知而信者为难。死生亦大矣!非诚有所得,岂以夕死为可乎?’”

亦如那《德经》、《易经》、《论语》,放在不同人的面前都有自己的看法。

《新序·杂事》:“孔曰:‘朝闻。夕死可矣。’于以开后嗣,觉来世。犹愈没世不寤者也。”“不寤者”就是不“闻”者。“寤”,可训为“悟”、“觉”[4]可知《新序》解《论语》此章是以“闻”为“悟”

又《大宗师》:“南伯葵问乎女偊曰:‘之年长矣,而若孺,何也﹖’曰:‘吾闻矣。’南伯葵曰:‘可得学邪﹖’”“闻”即悟、领会,故下云“可得学邪”

《汉书·夏侯胜传》:“胜、霸既久系,霸从胜受经,胜辞以罪死。霸曰:‘朝闻,夕死可矣。’胜贤其言,遂授之。系再更冬,讲论不怠。”黄霸狱中仍抓时间“明经”,据就是“朝闻,夕死可矣”,是以“闻”为“知

《晋书·皇甫谧传》:“耽翫典籍。忘寝与,时人谓之书滛。或有箴其过笃,将损耗神。谧曰:‘朝闻,夕死可矣。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皇甫谧以“朝闻,夕死可矣”为自己“耽翫典籍,忘寝与”辩护,也是视“闻”为“知”

有闻而好为天下者,天下之人也。有闻而好定万者,天地之也。”《形势解》:“闻而以治一乡,亲其父,顺其兄弟,正其习俗,使民乐其上,安其土,为一乡主者,乡之

如《慎·君臣》:“孔曰:‘邱少而好学,晚而闻,以此博矣。’”此与《论语》“朝闻”章可对读,可相互发明“闻”则“博”,《慎》以“闻”为“知”,明矣。

《魏书·刘昞传》:“虽有政务,手不释卷。暠曰:‘卿注记篇籍。以烛继昼,白日且然,夜可休息。’昞曰:‘朝闻,夕死可矣。不知老之将至,孔圣称焉。昞何人斯敢不如此?’”刘昞以“朝闻,夕死可矣”解释自己苦学的原因。其解“闻”与黄霸、皇甫谧同。

上海博馆所藏战国楚竹书中,屡有《慎》佚文、“慎”之言现,可知《慎》此语早到先秦,也是很有可能的。

悟了便是悟了,没悟便是没悟。

后来的《淮南?齐俗》说近同:“夫纵而失,动未尝正也,以治则危,以治国则,以军则破。是故不闻者,无以反。”

这些解释,都是将“闻”训为“知”“闻”就是“知”、“悟”古人大多如此理解。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