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4章ma寨公社(2/2)

那时节,公社通知各大队开会,都是“四类分”的活儿,孙家的几个着分的人,就是公社里通知会议的专到元叔的母亲通知会议时,是由元叔代劳的,也就是在他往最远的车辙沟大队送信的过程中,与我们寨最漂亮的女青年刘凤姑好上了,这是后话。

凡是行政中心,经济就会相对发达一些,文化生活也会相应丰富一些。在公社院外,设有代购代销,老百姓都称为“双代”也称为“合作社”据说成立之初的启动资金,是让群众摊派的,属于质的经济实。可是,不这“合作社”是否赢利,群众谁也没有见到过一分红利。一位伟人曾经论断过,计划经济也有市场,最有力的证据就是这个合作社“合作社”是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存在的商品经济。就这么一又收又购的商品,里边的商品也是很贫乏的,主要是一些日常用品,有“洋火”、“洋油”、“洋碱”连铁钉也叫“洋钉”铁桶也叫“洋桶”还有必须用的布票,才能购买的“洋布”只有盐才没有被称作“洋盐”再加上新型的农机,叫“洋犁”、“洋耙”这些都冠有“洋”字的资,是外边世界工业文明对传统的农业文明,带来的最有力的冲击。其实在群众的心目中,这些商品,不一定都是“舶来品”之所以都叫“洋”品,主要是为了区别土生土长的“打火镰

人”元叔,虽然长得好,有思想,可就是因为姓孙,母亲着的那四类分,压得元叔抬不起来,三十多岁了,还没有娶上媳妇。

与“火煤儿”、灯用的植油、洗衣用的“皂角板”以及农家妇女纺织成的土棉布,才冠以“洋”字的。这些日用品,不是平均分资,放在柜台内,没有人民币是不可能买走的。特别是火柴、煤油和皂,这些生活的必需品,在当时十分短缺。以稀为贵,谁掌握了这些资,谁就最有权力。有时,没有脸的人,本就不会卖给你,营业员说:“没有。”你就没有办法。就是有脸的人,要搞上一,也需要找营业员“开后门”供销合作社的营业员,由于能够控制这些资的分,手中有权,成了人人羡慕的职业。当时姑娘嫁人,优先选择的有三人,其中营业员被放在突地位,其次才是当兵的和司机。

有了商品,就要用钱去买。“双代”的换形式还比较原始,群众常说“换盐,两不找钱”说的就是简单的易。在当年,群众的收来源,主要是农产品,获得钞票的途径,不过是卖,养一猪,卖从山上刨来的草药,以及一年两次生产队里的分。余粮可以分到钱,缺粮往往还要向集钱。养与养猪,是最直接的收来源,养就是为了换日用品,养猪是为了娶媳妇。不然,有儿有女的人家,只好指望用嫁女儿的彩礼钱,再用来娶媳妇了。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