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黄宛是唐家的人,他来到华亭后的第一件事不是烧上三把火,而是来林靖文这儿拜码
,因为唐家的关系,他对林家倒不算外人。
林靖文不禁有些目瞪呆:这也可以?
这还没完。黄宛接着说:“还有,杭州的应奉局也给松江府下了文书,要求松江府从本月起开始缴纳
石纲,数量是每月十万贯。”
黄宛却是苦笑:“本来唐家是要完全控制住松江府上下官吏的,但‘东南小朝廷’之名委实厉害,两浙各地官吏大多仰朱勉大人鼻息。这松江府自不例外,唐家尽力也只是收买了一些人而已,不能
到控制。是以,松江府的那些上官并不会对大官人令
相看,恐怕这十万贯至少有六成甚至是七成要着落在大官人
上,毕竟松江府城的那些势力远比林家这个初来乍到的新丁要受重视,府城里的那些人肯定是要算计大官人的。至于向华亭民间征收,大官人说笑了,华亭小县,要是征收个六七千贯本官还能办到,但六七万贯却是不可能。”
不过林靖文就不明白了,怎么突然就给改了?于是问:“这是为何?当今圣上下令扩大钱引
通也有好几年了,但松江府以前不是还用铜钱的吗,怎么突然就改用钱引了?”
不过林靖文却不想这笔冤枉钱,想了想,问
:“松江府要求华亭县缴纳多少?如果向民间征收,要求的银钱可能征收齐全?”
。
林靖文刚被鲁二迎林家山庄,华亭知县黄宛后脚就跟了
来,还没等林大官人坐下来,黄宛就迫不及待地说
:“哎呀,大官人,可把你给盼回来了。事情
急,本官也就顾不得失礼了,先说下事情吧。事情是这样,前不久松江府收到两浙路公文,要求松江全府的官府支
由铜钱改为钱引,以前我松江府向民间购买
资、结算差役工钱等都是用铜钱,但以后全
改为用钱引了,所有铜钱必须全数上缴给两浙路。”
最早
现在四川,是西元十世纪左右由成都商
自行行的,最开始只在民间商家私下
行,宋朝廷并不
这个。到了宋仁宗时期,见
通范围已经不小,而且使用
的多为富商,所以宋朝廷一声令下
被收归国有,随之而来的却是使用
的广大商贾被朝廷
制用刚印
来的
向他们兑换金银铜钱、购买货
,商贾们损失惨重,一时间对
退避三舍。到了昏君宋徽宗上台,他不但下令
制扩大
通范围,而且加大行数量,一时
兑价直线下降,从最盛时期的一贯
兑一贯铜钱降到如今的一贯
只能兑铜钱一百到一百五十文,兑价降到了十之一。更霸
的是,官府可不
钱引的实际兑价,他们向民间买东西的时候一贯钱引就当一贯铜钱来用,但民间用的时候只能当作一百多文,这就跟被抢劫一样了。
趁着林靖文皱眉苦想的工夫,鲁二终于捞着机会说话:“爷,本来华亭县乃至松江府每月向我林家织坊定购丝绸六百匹棉布一千匹作为官府用度,折合银钱约一万余贯,但官府以后用钱引结算的话,我织坊每月要亏上一万贯。这些定单还只是占松江官府每月需求的一小分,一旦官府改用钱引结算的话,只怕松江其它的那些跟官吏亲善的商家会被允许停止跟官府的贸易,但我林家肯定不会被允许,还会被加大定单。爷,这样的话,我织坊每月亏得更多,小的
略算计了一下,大概每月要亏损七到八万贯左右。此事如何是好?”
缴纳石纲什么时候变成缴纳银钱了?想捞钱就直说嘛。林靖文对那位著名的“刮天
三尺”的朱勉朱大人十分鄙视。
得,不但每月要定期被勒索,还得买
卖。
?
石纲?我日!
黄宛苦笑:“说起来这事还是大官人引起的。”见林靖文一副有听没有懂的样
,解释
:“圣上虽下令扩大钱引
通,但钱引不被百姓认同之事官家也是知
的,所以对于那些不怎么富庶的地方就没有
制
通,松江府以前虽多有富
但大多数百姓穷的很,所以一直没有
制使用钱引。但现在不同了,大官人的织坊规模庞大,所缴赋税甚
,自林家山庄创建以来,松江府上缴给两浙路的赋税是以往的两倍都不止,是以两浙路方面以为松江府变得富庶了,这才下令
制
通钱引。”
想来这笔钱大肯定是要着落在林家
上了。黄宛不好直说,但他的意思林靖文是明白了。
事实上这招并不新鲜,朱元璋就过,而且
的更离谱,只不过朱元璋
得再离谱也不关他林靖文鸟事,这里是宋朝,不是明朝。但是宋朝还有个宋徽宗呢,林靖文现在有麻烦了,因为
的扩大
通终于扩大到华亭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