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十九章悲剧承乾(2/4)

一句:李纲这人绝对是个“太克星”,他明明是朝野皆知无人不敬的大忠臣,也因此受三代皇帝信任,前后辅佐过二朝三代

但李承乾很不幸,当他父亲缺位时,没有一位男有能力,或者说,有胆量,以父的方式对待秦王世。其实这个任务理所应当的是应该由他祖父李渊来承担的,毕竟是你把人家的亲爹轰家门给你去活的。

当然,对李承乾本人来说,他未必明白这么多前因后果,也未必就由此受到了“父母不我”,但杜睿想,有一件事他应该是知的,那些跟他年龄相近,曾经一同在皇大内玩耍过的堂兄弟,一夜之间全都消失了,边人甚至都不准他再提起那些名字。

如果在一般臣民家,这缺位的现象还有可能得到补偿,毕竟史上父亲早死,但儿被单亲母亲抚养大,仍旧成才的例屡见不鲜,比如,李承乾他爷爷,当今太上皇李渊就是。这里又该考虑一下这个“单亲母亲”的问题,也就是“素严”,温婉柔顺的长孙皇后的个差异,无疑,前者的个更能填补“严父”这方面的空位。或者,家族里的近支长辈男,父亲的朋友,甚至一位受人尊敬的老师,只要参与到这孩的成长过程中,并且显了父倾向,都能或多或少地起到一儿作用。

李承乾长到八岁,玄武门之变发生,他母亲是被父亲伉俪情的带到了玄武门去避难,他自己呢?史书上可没记载八岁的秦王世跟母亲一起去劳军了。其实以古人的观念来说,儿要比老婆重要得多,还记得赵云、张飞都过救阿斗弃夫人的事吗?而且李承乾还是拥有这样一个不寻常名字的嫡长,某程度上,甚至可以牵附会地说,这个小男孩是李渊打算传位给次的活见证。

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那是他获得安全,认知自己别特征,初步架构起心理平衡的时候,而且这认知和关系,只能通过直观受来获得。也就是说,无论他母亲和娘,丫鬟什么的跟他说过多少次“你父王是大英雄、真男人、国家栋梁、万众崇敬”之类的话,也远远比不上父亲张开双臂,给他一个简单拥抱来得有效。

如果说怕人数太多而“限量呈”,那么,以李承乾的嫡长份,肯定每次都少不了他的份儿,也就是说,他认识建成,元吉儿们的机会要比自己的弟弟们多得多。李世民一次杀十侄,他的其余儿对此不见得有什么,李承乾就难说了,聪明的小孩往往都是的。

可是想想武德年间李渊生下的那二三十个儿女儿,就知这老伯“沉浸天、享受生活”的最主要方式是什么了,然后李承乾的大伯和四叔又是那个德,怎么指望他们发挥心照顾小侄呢?

杜睿结合着这些史料想想,真是很为在那个清早,被父母丢弃在墙里,无助地倾听外面厮杀声的小男孩儿而心酸。

怎么说,据史料记载,在太宗皇帝刚登位时,对这个嫡长还是很的,毫无异议的立了他当皇太。还有一个事实应该注意,就是李世民当皇帝的三年间,他们一家都住在东,而不是皇帝正太极,这时候李承乾应该还是经常能够见到父母的,而且那时父母虽然忙于国务,心情尚好,对孩们也应该比从前受压抑那些年和蔼很多,或许在李承乾的一生中,这三年是享受亲情最厚的时候。

据史书记载,八岁的李承乾已经“、特惠”了,人家阿史那社尔十一岁自己就建牙开帐,八岁的李承乾跟母亲一起去问将来都是自己下属的将士们,又有什么说不过去的呢?

变化都不是一朝一夕一时一事所能完成的,贞观前期的李承乾,杜睿在史书上看到他名字的几件事如下:

李渊对三个大儿优待,大家应该都很清楚了,以此推论,他对自己这些孙应该也不差,而且也很可能常常把他们叫到自己膝下来“孙”,想象十五个皇孙再加上十六七个小皇在一蹦达吵闹的情形。

贞观三年李渊迁居大安,让来给儿住。父母走了,那些没成年的小弟弟,小妹妹也跟着走了,十一岁的李承乾跟一大堆仆役属官什么的留在了东。从此之后,他要见父母得事先预约,要见兄弟妹,或者等到侍宴开party的时候,或者,就得冒着“结诸王”罪名掉落的风险,派人专门“传”他们来。他当然是没有朋友的,他的世界简单而泾渭分明,祖父、父亲和母亲是他的“君”,是他要叩的对象,其他人,是他的“臣”,是要向他叩的。东的官员和师傅们,都是父母为他心挑选的正直长者,每天正襟危坐满仁义德,相比之下,倒是那些侍从太监,还有李元昌这人,要有趣好玩得多,十几岁的小男孩,你能责备他贪玩好动吗?更何况他上还有他父亲的基因。

贞观四年七月,李承乾十一岁,这年前太少保李纲升为太少师,于是顺笔提到李世民父对李纲是如此敬重,说李纲每到东,李承乾都亲自叩拜,李承乾每次升堂理事务,李世民都命房玄龄和李纲陪坐。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