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七十七章收得佳徒第一更(2/3)

“天有姓乎?”

的时代是一个“

狄仁杰问得快,杜睿答得也快,待狄仁杰再没有难题可以的时候,一张圆的小脸上,不禁写满了懊丧。

狄知远夫妇惊慌失措,杜睿确实闻言大笑,:“世兄,嫂夫人无须如此。”

狄知远见杜睿突然冒了这么一句,还以为杜睿恼了,更是急得不得了,若不是在杜睿的家中,只怕此时他已经请家法了。

杜睿笑着摇了摇:“那些诗书经义虽然对治国上无大用,但是其中蕴理,却可以修,自正己,读还是要读的,要不然的话,若是一个人再有才学,治国上再有见解,却德行有愧,这个人也不是个真正的君。”

薛氏也跟着:“杰儿!你叔父的学问可大着了,快快磕拜师!”

狄知远怒:“竖!再敢言!”

杜睿摆了摆手,:“无妨!狄仁杰!你只来考较,看看我是否够资格你的老师!”

“天有耳乎?”

“天有足乎?”

“天而听卑。《诗》云:‘鹤鸣九皋,声闻于天。’无耳何能听?”

杜睿笑:“你方才问的这些,和我答的这些,你是否都在书中看过了?”

杜睿笑:“不妨事,那些风雅颂什么的,便是小弟看来也没什么大理可言,不过是些民歌罢了!唱唱觉得好听,但里面又哪里有什么治国的大学问!”

一旁的狄知远闻言,忙喝骂:“混账!你这小畜生小小年纪,如何敢编排圣人的经义!”

杜睿没想到狄仁杰还有此一问,笑:“所谓君,始于孔。然孔对于君的论述,不仅限于‘君’一词,还包了‘士’、‘仁者’、‘贤者’、‘大人’、‘成人’、‘圣人’等,都与‘君’相关。如果将这些论述都包括来,《论语》一书,所论最多的,无疑是关于君的论述。君可以说是孔的人格理想,君以行仁、行义为己任。当然君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须是仁义。君事要恰到好,要到中庸,人并非天生就是君,要成为君,必须加修养。修养不仅包括内在神的修养,还包括文、艺的培养。孔讲君,主要是从德品质上立论的。君由原来意义上的有位之人,演变为孔心目中的有理想人格之人。虽然孔也讲圣人,但是在孔看来,圣人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者,斯可矣’。在孔看来,君的反面,即是小人。《论语》中君、小人对举者甚多。孔将君、小人对举,是为了通过对照,彰显君的品质。

狄仁杰:“胡翻翻,那些《诗经》什么的,我也不大喜,有人说风雅,我却觉得枯燥的很,本就不是大学问。”

说着看向了小狄仁杰,:“你怀疑我的学问不行,那我该如何证明自家的才学,才能让你放心!?”

狄仁杰看着杜睿,纳闷:“叔父说君,那什么才是真正的君呢!?”

(这段取自《三国演义》,小弟实在不想再些脑急转弯来贻笑大方了,古有知之甚少,只好摘抄一段,大家勿怪,至于文中杜睿三国一事,请选择遗忘。)

“有足。《诗》云:‘天步艰难。’无足何能步?”

狄仁杰听了,不禁一阵拍手,:“好!叔父说得在理,那我要是拜了叔父为师的话,是不是就不用在学这些东西了?”

“有。”

在何方?”

“何以知之?”

狄仁杰自始至终都面无惧珠转了转,:“小听人家说叔父才思捷,今日小有些问题,叔父可能作答!”

狄知远闻言,也不知该如何作答,杜睿是名闻天下的大才,他说无用,他还真不好反驳。

为了给他这个儿找个老师,他可当真是愁白了,狄仁杰自小便聪慧异常,给他招来了老师,没几天就被问的跑了,要不然他也不会动了给狄仁杰找杜睿这个天下闻名的大才老师的注意。

“天姓李,以故知之。”

“在西方。《诗》云:‘乃眷西顾。’以此推之,在西方也。”

杜睿一摆手,:“古语有言,君择臣,臣亦择君,况且如今令只是择师而已!只问就是!”狄仁杰有了杜睿撑腰,居然像个小大人一般,:“敢问天有乎?”

“何姓?”

“岂得无姓!”

。如今你叔父开,收你为徒,乃是你的福分,你如何不知好歹,你可知,这天下似你这般的少年郎,想要拜你叔父为师的如过江之鲫,你不愿意,岂不是白白错过了好机遇,快快磕拜师!”

“姓李。”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