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二章良友(2/4)

其二,劝谏太宗以“百姓苦乐”为国之兴衰的权衡标准。指“自古以来,国之兴亡,不由积蓄多少,在百姓苦乐也”他说隋朝虽然积蓄大量的仓米、布帛、金银,但这些最终却成为帮助造反者的财。而今老百姓本无多少积蓄,还在敛暴征,百姓颇有怨言,认为是朝廷不忧民怜民,而提“百姓苦乐”决定“国之兴亡

贞观十一,周又上书太宗,从以前的朝代兴亡开始议论,并重谈了隋朝灭亡的原因。他说唐朝建立前的那几个朝代之所以存在的时间很短,长的不过五六十年,短的只有二三十年。为什么这些朝代会存在了这么短的时间就灭亡了?

周不单单是一位能臣,还是一位诤臣,他曾对太宗为太上皇李渊大建室的法提了比较宛转的批评。在这篇奏折中,周写:“微臣每读经史,见前贤忠孝之事,臣虽小人,窃希大,未尝不废卷长想,思履其迹。臣以不幸,早失父母,犬之养,已无所施,顾来事可为者,唯忠义而已。”

太宗为了表彰周对国家大贡献,亲自为周题辞:鸾凤凌云,必资羽翼。肱之寄,诚在忠良。

太宗一听常何门下居然有这么一个奇才,很兴,便产生了立刻想见见这位人才的想法。他想到到,命人到常何府中将周叫来,可没想到周架还很大,被派去的侍从一个人回来了。

他还重谈了隋朝灭亡的原因,他认为隋朝在文帝杨时的基础很雄厚,本来是可以长治久安的。可是炀帝杨广当皇帝以后,开始腐化堕落起来,剥削百姓到了很严重的程度,最终失去了天下人的心,被人杀死在扬州。

他从自己的经历开始说起,说太宗的想法是对的,对待父母就应该尽孝。可周认为现在唐朝初建,百业待兴,老百姓还很不富裕,应该以发展国力为先,等到以后国力有余了,再修建室尽孝也不为晚。

周在这篇奏折中以非常平和的气对太宗的这法提了不同意见,结果也很奏效。太宗看到后觉得周说的很对,不但没有生气,除了停止了修建室之外,还加封了周的官职,让他更多参与朝政,周更有了伸展抱负的空间。

果然没过一年,周就当上了权利很大的监察御史,太宗对他也十分信重,为了表扬发现周的常何,太宗还赐给常何三百匹锦帛。

报恩的想法,主动提替常何写这篇文章,常何很兴,便让周代自己写。过几天,常何把周缮写的这篇关于时政的文章呈给了太宗观看,太宗看过后大吃一惊,他知常何不善长文才,怎么也能写这么透彻的文章来。他有些不相信这是常何写来的,便问常何这倒底是不是他写的,常何为人诚实,没有冒功,便老老实实的对太宗说:“臣没有这个本事,这是臣的门客周代臣写的。”

周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他十分激太宗的信任,觉得自己得到的不仅是官厚禄,更得到了一个充分发挥才能的机会,他尽其所学为大唐社会的发展自己的贡献。

太宗不但没有生气,而且再次派人去请周,一直派了四次使者,才把这位傲的周请到了皇觉事情已经的差不多了,便兴的来到了中,太宗见到了这位穿着普通却气质非凡的年轻人时,就到这个人非同一般,便和颜悦的和周谈起了当时政治局势以及为政之周侃侃而谈,从古至今的为政得失谈的非常细致,让太宗大为惊叹,直叹相见恨晚。立刻让周到掌机要的门下省任职,虽然官职很小,可是,以周的真才实学及太宗对他的赏识,升迁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周所的一切给予了非常的评价,在这名臣云集,大贤辈的唐朝初年也是不多见的。

最主要的原因这些时代的君主不懂得护百姓,一味的挥霍奢侈,对老百姓横加剥削,一是耗费了大量财力,二是失去了民心,三是统治者昏庸无能,不会用贤良的人才,最终灭亡。

周劝太宗要以隋亡为鉴,时时刻刻要记得隋亡的教训,不能因为天下刚刚平定下来就走隋炀帝的路,只有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才能巩固唐朝的统治,才能使唐朝由到治。太宗通过这篇奏折,更看到了的治国才能,更加重用起周来。

纵观周为官以来给太宗上书,可以归结为三:其一,劝谏太宗节俭治国,力戒奢侈。他从夏、商、周至魏、晋、隋统治天下的时间长短切,告诫太宗应该“节俭于,恩加于人”,如此才能让天下人对当政者“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畏之如雷霆”历陈尧、禹及西汉文景二帝节俭之事例,抨击当时朝中滋长的奢靡风气。

贞观十二年,周迁为中书舍人,太宗曾经对左右的人说:“我一天见不到周就想他。”可见周在太宗心中的地位是很的,房玄龄也曾说周的才能可比汉朝的张良和终军,对周的才能也是为敬佩。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