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十四章李义府(2/5)

监察御史虽然只是个八品小官,却掌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权力一也不小。

可话虽如此,李义府内心的郁闷还是可想而知的。当时,朝中有两个人的文墨最为众,一个是李义府,另一个叫来济,两人并称“来李”来济只比李义府大三岁,最初官职也跟李义府差不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来济已被提升为宰相,李义府却一直在原地踏步。

但到了永徽六年,李义府连这原地踏步的机会也没了。大概是由于他在工作上犯了一小错误,对他横竖看不顺的长孙无忌便打算将他调到四川州担任司

一日,太宗在上林苑宴请群臣,席间他一时兴起,让大家以“鸟啼”为题赋诗助兴。没想到太宗话音刚落,李义府便第一个来。他的睿智上引起了太宗的注意。过后,周及朝中另一大臣李大亮乘机向太宗推荐李义府。太宗便召他前来,当场行“面试”尽坐在面前的人是皇帝,但李义府却很从容,对答如,且。看着前这位年轻人的不错表现,太宗大为兴,随后下诏,封李义府为监察御史、诏侍晋王李治。

对于长孙无忌的反,李义府心知肚明,但他又能怎么样?唯一的办法就是好本职工作,不犯错。

上任后,李义府倒也不负皇恩、忠于职守,其政治才华也由此开始显。不过也正是从这里开始,李义府得罪了一大批违法的朝廷重臣。有人因此给他起了个外号一一“人猫”

得知这个消息,李义府很郁闷。他知

这其中最为有名的,其一就是,北宋的新旧党争,宋神宗时国家积弱,国库空虚,所以用王安石为相,实行改革,但是王安石的青苗法、保甲法等,立意虽好,执行不当,人民生活更加困苦,因此欧修、司光等人反对,要废新法,两派相争不休。

诏侍晋王,即在晋王李治边工作。太宗将李义府安排在李治边,其目的就是让李义府以才华、品行去影响、教导李治。

当时杜睿恰好远洋归国,闻听此事,还以为历史已经发生了改变,此后虽然得太宗父,倒也没有去难为李义府。

甚至当李治谋反之后,杜睿奉命在理被牵连其内的官员时,还将李义府的名字给划了去,不过摄于李义府在历史上的恶名,倒也没有给他更大的权利,只是建议太宗,继续让李义府担任监察御史的职位。

因为在历史上,照太宗生前指定的辅佐李治的人选,宰相长孙无忌成了朝野中最有权势的人。长孙无忌于贵族,所以对庶族的李义府不自觉地就低看一等。因此,尽李义府很有才华,对工作也一直兢兢业业,长孙无忌就是对他充满厌恶

但凡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永远离不开内斗,这几乎是华夏民族的特,就连后世一场大的国都说,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两。个。中。国人就是条虫。

王安石刚愎自用,认为反对他的人都是俗,是尧舜时的四凶,所有反对之言都是唱衰zhèng fǔ,这些大石不铲除,国家怎么有希望?

可以说到此,李义府的人生已经被完全改变了,因为在原本的历史上,贞观十七年的时候,当李治被册立为太,李义府也随之被晋封为太舍人,加崇贤馆直学士。

六年后,李治一上台,就赐封李义府为中书舍人,并将他从崇贤馆直学士擢升为弘文馆学士,主要负责监修国史。

如果照这个形势走下去,李义府的前途可谓一片光明。无奈事实却并非如此,从那以后,李义府不但再没有升的机会,在永徽六年还差而被调离长安,其原因就是权臣的排挤。

于是大肆整肃御史,控制言论,反对者被贴上标签,下狱的下狱,放的放,连苏东坡都不能幸免,因在诗中叹时事而下狱。

随着和李治接的增多,彼此之间的情也日益笃。李义府不但力行要求李治时时分清善恶、坦诚待人,还专门写了一篇《承华箴》来劝导李治。李治读后动万分,当即赏给李义府四十匹丝帛。

因为猫在抓老鼠时,不多急,走路也总是悄无声息,而掉老鼠后,猫依然显得神闲气静。李义府面慈心狠,打击对手不动声,难以让人猜透,这正和猫有异曲同工之妙。李义府也因此为违法官员所忌惮。

发生在中国历史上的党争更是层不穷,好像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的中国人在这件事上一下都变成了脑残一样,前一个朝代,因为党争灭国,后一个朝代接着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