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征战中,于志宁还结识了尚在囚中的贤良之士褚亮。褚亮后因于志宁的保荐,效力于太宗皇帝,战功显赫。
于志宁任职期间,曾先后预修《隋书》、《大唐仪礼》、《留本司行格》、《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本草》。
于志宁见李承乾问起,他很想说杜睿一定能
此间,于氏族人恐有灭门之罪,离开于家庄,避居在于潜川、于家嘴等偏远地带避祸。唐宗麟德元年,转华州刺史,旋即年老告退,死于老家,时年78岁。朝廷赠幽州都督,谥曰定。唐
宗上元三年,又追封光禄大夫、太
太师。
当宗
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时,于志宁态度暧昧,武后憎恶于志宁不趋附自己,免去其职,被贬
京城,降为荣州刺史。
太宗方才醒悟,于是就加封于志宁散骑常侍、太左庶
、黎
县公。
战罢归朝,于志宁因功受封为天策府中郎、馆学士,为唐初馆十八学士之一,常与太宗李世民磋学经书,商谈治国之。
于志宁知识渊博,秉刚直,曾为朝廷撰令律,修礼典,编史志,并与司李世绩修定本草并图54篇,其他文集20卷。
因为历史发生了改变,李承乾没有犯下那么多荒唐过错,顺利登基称帝,于志宁也是涨船
,先是担任尚书右仆
,后来又接任尚书令。
是时,群臣请太宗将十六国时的西凉武昭王李暠立为始祖,于志宁以李暠并非因袭王业为由,陈述理由,表示反对,太宗是其言。有一次,太宗
诏封功臣世袭刺史,于志宁认为这
作法后患无穷,非长久之计,太宗从其言。
太宗皇帝驾崩,李治继位为宗,于志宁任侍中,后加光禄大夫之位,
封燕国公,兼太
少师。后又转为太
太傅。公元659年,任太
太师、同中书门下三品。
大业末年,于志宁任冠氏县长,因为山东民变群起,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隋王朝于风雨飘摇之中,政权垂危,于志宁辞官回乡,率领族人潜迁至今正宁县永和镇于家庄村一带定居,并在此
挖地
,修建地下营寨,屯军备战,cāo练兵
,坐观天下大势,待机举事。
后于志宁母亲去世后,准备回家奔丧,上表辞官,太宗夺情劝:“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为亲守丧固然重要,但为国教诲太
更为迫切,请你三思而行。”志宁只得奉旨行事,未因私情而偏公务。
时凤翔降陨石,宗问其吉凶,志宁解释说,这是自然现象,与人事无关,
宗才释去了心中的疑惑。不久,封志宁为太傅。
于志宁之立政为太仆侍少卿,孙辈无人
官。曾孙于休烈
士及第,官至国
监祭酒、工
侍郎、散骑常侍、太常卿、工
尚书等职,封爵东海郡公,赠尚书右仆
。其二
于益、于肃,相继为翰林学士。
李承乾被废后,东属官都被问罪,只有于志宁受到太宗皇帝表彰。李治被立为皇太
之后,于志宁再任太
左庶
。
褚遂良被李承乾罢黜之后,朝中的尚书令便成了于志宁,于志宁乃是北周名臣于谨的曾孙,于宣之
,幼时过继叔父于宣
。
在原本的历史上,太李承乾屡有过恶,于志宁不时
谏,教其从善,并上《谏苑》以讽,不为所纳,于志宁便向太宗直奏其行。太宗甚为
兴,赐黄金10斤、绢300匹。
祖李渊起兵
关中,建立大唐,定都长安,迎谒于长
。
,任其为银青光禄大夫,不久,时任秦王的太宗皇帝
任渭北
元帅,命于志宁担任了元帅府记室一职,与殷开山一
参赞军事,随军征战,平息了薛举之
,收降其
薛仁杲。
于志宁又劝谏说:“宦官多是激ān佞之辈,仗势欺人,混廷,假传旨意为祸福,你不想想伊戾败宋、易牙
齐、赵
亡秦、张让倾汉的惨痛教训吗?今殿下前后左右尽用佞人,轻视有品格的贵士。品命失序,纲纪不立,连行路之人都觉得奇怪。”
李承乾不但不听劝告,而且还任用了许多宦官,一同作乐。
李承乾登基之后,被提升为尚书右仆,太
少师,褚遂良去职还乡之后,升任尚书令,在朝中可谓一人之上,万人之下。
太宗皇帝继位后改任中书侍郎,一次,太宗在内殿宴请贵臣,不见于志宁来赴宴,问何故,长孙无忌奏:“陛下诏宴三品以上的官员,志宁为四品,故而未来。”
李承乾在历史上曾于农忙季节大兴土木建造曲室,数日不来受教,于志宁规谏说:“东本是隋代营建,豪华至极,怎能又营修彩饰呢?何况参与修建的工匠多是犯法囚徒,往来
门,多不安全。又闻
中鼓乐之声不断,狎昵jì女并留宿于
中,传到外面影响多不好!我多次教诲,你为何不想一想?”
李承乾不悦,又私引突厥人,一起戏游,于志宁无法
教,上书太宗。李承乾闻悉后大怒,遣张师政、纥
承基去刺杀于志宁,二人
其宅,见于志宁忧心如焚、积劳过度、面容憔悴,不忍下手而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