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节度使又都加京官和御史大夫衔,又兼观察使、营田使、度支使等,于是集军、政、财、监察诸权于一
,成为割据一方的藩镇。
当初设立都护府不过是为了加对周边少数民族的
理和巩固边防,作为边疆地区的都护府
辖着若
羁縻府、州。羁縻是束缚、拢络的意思。大唐zhèng fǔ为了便于控制边远的少数民族,在那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置羁縻府、州作为行政特区,大者称都督府,小者称州,以当地少数民族的首领为都督、刺史,可以世袭。
这也称为方镇,所以节度使对所属各官大多是自行任命的,除了设置原有的武职、文职官员外,还有一
幕僚班
。
,属于监察区名称,是监察机构而非正式行政机构。长官为牧,杜睿规定由亲王遥领,这也是为了确保大唐皇室的特有尊荣,每
置采访使,检察非法,如汉刺史之职。
这些羁縻府州有一定的行政自治权,可不向朝廷纳贡赋,但必须接受边区都督和都护的辖制。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唐代的羁縻府州多达856个,比内地的府州还多。实行的这
少数民族自治的羁縻府州制度虽然在短时间内有助于稳定边疆地区的局势,加
zhōng yāng同边远少数民族的和睦关系,同时对于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也是十分有利。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都护府,羁縻州府制度的存在,却无法从
本上起到稳定边境的作用,一旦中原有事,华夏社稷衰颓,总归是免不了分崩离析的危险。
节度使把许多重要的职务委派给这些幕僚去担任,于是称他们为差遣官。这些幕职人员未经朝廷任命,有些差遣也非正式职官,无品阶。
县的长官统称县令,其下有佐助之官县丞,有分判众曹、征租赋的县尉,有掌
文书簿计的主簿等官。
唐玄宗时就是为了加边防的军事力量,在边境地带设置八个节度使,统辖边地军队,原本为的是加
zhōng yāng对地方的掌控力度,可是发展到最后,却酿成了安史之
。
在中唐以后,节度使的辖区也称,后来全国划成四十余
。这时的
已不是唐初那
单纯的监察区划,而成为实际的行政区划了。
既然知这
都护府制度发展到后来的弊端,杜睿自然不会允许这
危机大唐稳定的畸形产
继续存在了,因此都护府该成
也就事在必行了。
至于此前设立的都督府,属于大军区质,在杜睿改制之前大唐天下共有九个都督府,分别为,安西都护府,漠北都护府,辽东都护府,安南都护府,三韩都护府,倭州都护府,天竺都护府,波斯都护府,南洋都护府,以及遥领的澳洲,吐蕃两地。
河南,辖境在黄河之南,故名,东尽海,西距函谷,南滨淮,北临河。领虢、陕、汝、郑、
、汴、许、陈、蔡、颍、亳、宋、徐、泗、宿、海、濮、曹、登、莱、密、青、沂、兖、淄、齐、郓、棣、濠共30个州府。辖境相当于后世的山东省、河南省全境,江苏省北
和安徽省北
,治所汴州。
太宗皇帝贞观元年二月,并省全国的州县,将全国分为十,即关内
、河南
、河东
、河北
、山南
、陇右
、淮南
、江南
、剑南
、岭南
,废郡为州,故每
各辖若
州,所置治所皆以
理通畅为主。
而且从历史上来看,都护府的存在,无可避免的会造成边境军事团逐渐坐大的趋势,比如大唐中后期由都护演变成的节度使势力大增,发展成割据一方的地方分裂势力,最终导致了大唐的灭亡。
安史之爆发后,中原用兵,于是内地也设节度使。为了适应战争形势的需要,节度使不仅领兵,而且兼任所在州的刺史,兼理民政。
汴州能够成为一的治所,是由于当地位于
陆的要津,四通八达,所涉及的地区相当广泛。由长安和洛
通向东方的
路就是经过汴州。汴州和其东北的魏州,
以及经济发达程度划分为不同等级。
州的长官为刺史,刺史之下有别驾、长史、司等官,称为上佐官,他们没有职权,朝廷往往以其品
俸厚安置闲散官员。但是如果刺史缺员,上佐官可以代理州事。刺史之下还有司功、司仓、司
、司法、司兵、司田等曹参军,负责
理各方面的政务,由录事参军事统领,这些官称为判司,
有实权。
关内,辖19个州,135个县,辖地相当于后世的陕西、甘肃、内蒙古三省区,东到黄河,西至乌鞘岭,南达秦岭,北到贝加尔湖。领陇、泾、原、宁、庆、鄜、坊、丹、延、灵、威、会、盐、夏、绥、银、宥、胜、丰19州,治所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