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四十三章焚书坑儒(3/6)

焚书坑儒的实质其实是统一思想的运动。当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在政治结构上,废除了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施行郡县制;在文化上,统一了文字,以小篆为标准的官用文字;在经济领域内,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这些措施都是国家大一统的基本要素,是国家能够控制的要素。

些东西是国家强力结构很难驾驭的,tèbié是在秦朝初年,战国时期刚结束,百家仍然在争鸣中,思想领域内极度混乱,而一个国家能在多大程度上统一,最主要的条件是能在多大程度上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而思想混乱是形成共同价值观的大敌。

因此,光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大一统措施还不行,最关键最长远的统一要素,是思想的统一,形成统一的核心价值观念,才能让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内的统一措施有效。

而当时最大两种思想潮流就是儒家和法家,儒家是尊古的,而秦始皇统一中国偏偏是新事务,他采取的措施也都是些新措施,这些东西都是不符合儒家理念的,而当时六国贵族,也借着儒家的“克己复礼”妄图恢复周朝的分封制,从而取得失去的权势。

所以,对于刚刚统一的秦朝来说,统一思想就是维护大一统的关键措施。因此,秦始皇在找到了几个儒生茬之后,一场统一思想的文化运动就开始了,手段是jīliè了点,但客观效果明显的。

虽然统一的秦朝只持续了十几年,但秦朝以后的所有统治者,无一不把统一思想看成维护统治的关键手段,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国大一统思想正式形成。此后所有的统治者,基本上都把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核心思想。

华夏历史上占主导地位的观念是否定焚书坑儒,将它作为暴秦的主要证据,作为秦灭亡的主要原因。

“坑儒谷”中石碑的设立是这一观念的实物证据,也是秦以后的中国人与它决裂的表征。就在长安附近,有一黑色石碑,立于赑屃之上,其碑文云:“秦坑儒谷即今临潼县洪庆堡南之鬼沟。《史记》中之‘秦始皇本纪’云,始皇三十五年,书生议政有犯禁者四百六十余,皆坑于咸阳。《文献通考》又云,其后秦始皇再坑儒生七百人于骊山脚下,秦始皇命人种瓜骊山山谷中之温处,诸贤解辩至则,伏机弩射自谷上填土埋之,历久声绝。”

对于秦始皇,后世的读书人无不疯狂地攻击为暴君。对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他们更是不择手段地加以诋毁。

秦始皇烧过书,烧书是为了统一思想。秦始皇烧书是为了中国的统一,镇压复辟势力的反抗,这项措施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完全必要的措施。

秦始皇并没有毁灭文化,他没有烧农书和医书,他坑儒也只是坑掉了一小撮顽固的复辟党,并非像后世的读书人歪曲的那样是要杀尽天下的知识分子。

秦始皇焚书坑儒,历代以来,国人对这件事情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之口诛笔伐了两千多年。杜睿始终都认为焚书坑儒是正确的,当时有齐、楚、秦、燕、赵、魏、韩七国,各国的愚儒都在讲爱国,知识分子在各地起到了煽动社会情绪,对抗秦朝政府的作用,韩非对秦朝剪除六国也是满怀非议。如果秦始皇是个宗教家,他会做出耐心的解释,这在当时是一项庞大的文化工程。可是,开国皇帝都是灵感过人、作风粗鲁的,秦始皇当时就亲自点名了460个“饶舌”的人,力排众议予以坑杀,同时扫荡各国的文化异端。

周朝的时候,周文王以德服天下,各路诸侯相当于当下大唐的各个道,都可以拥有兵权。周文王的后代逐渐出现了无能之辈,中央无力统辖各省,诸侯之间战争不断,中国的历史就过渡到了春秋和战国时代。

在那个时候,中国出现了两个宗教家,就是老子和孔子。当时孔子无策改善社会的混乱,就发出了“朝问道,夕死可矣”的叹息,这句话就讲明了,孔老夫子愿意用自己的生命给天下换来治安良策。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