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皇帝顺应民心开国库,输钱粮,百姓都恩
德,虽然为想吃顿饱饭而东奔西走,甚至走到别的州县去,但未尝
吐怨言。直到贞观四年不再闹灾害,在官府的帮助下,百姓于这一年获得大丰收,
落外地的灾民也都回到了家乡。臣记得那一年的米,一斗不过三四钱,那一年东至于海,南到五岭,都外
不闭,行旅之人不带
粮,饥
供给,于
路上就可买到。这都是太宗皇帝一朝,君臣上下齐心协力,团结一致赈济灾区,勤抚百姓的结果,也是勤劳善良的百姓们对朝廷增
了信心,对前途充满希望,辛勤劳作的结果。可以说,作为一名帝王,太宗皇帝在这三年中所树立的
恤百姓、唯愿灾移自
的仁主形象,在这三年中是一直辉映在臣民心中的。
太宗
杜睿:“圣上说得不错,
祖皇帝得天下,是因广聚民心,《孟
?离娄上》有云:‘得天下有
,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
,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
,所
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意思就是说,要想取得最
统治权、获得整个天下,是有办法的,那就是获得民众,就可以得到天下了。要想获得民众,也有办法,那就是获得民心,就可以得到民众,要想获得民心,也有办法,民众所需要的,就给予他们,反对的,不要给予,也就是顺应民心这四个字,圣上以为如何?”
太宗皇帝即位之初,可以说天时不利。由于霖雨形成涝灾,关内大饥,贞观元年一斗米竟然值绢一匹,贞观二年,天下蝗灾,贞观三年,很多地区又有洪为患,饥民遍及天下。
杜睿笑:“圣上谬赞了,不过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七个字是不会错的,不能为人民着想的君王,迟早有走向灭亡的那一天,俗话说:"
可载舟,也可覆舟。"就是这个
理。一个
存着一片恻隐之心,常常对臣民和下层阶级抱着同情和善态度的帝王,
获得民心,江山就越
越稳。本朝太宗皇帝有一颗仁慈的心,然而,或许由于太宗皇帝少年时习练武艺,驰骋疆场,加之天生相貌威严,有一
令人不敢仰视的气质,使人觉得他不可亲近。实际则不然,经常是一副悲天悯人、富于同情心的菩萨心
,甚至为了黎民百姓而忘
忘我,对待
下也非常
恤,这就树立了一个心地慈善,有恩有义的圣王形象。
臣少年时曾相伴与太宗皇帝左右,一日,御苑,见到蝗虫,臣亲
见太宗皇帝捕捉了几只,捧在手心里,对他们祷告
:‘百姓以谷
为
命,但汝辈却专吃谷
,这不是要老百姓的命吗?不如来吃朕的肚
吧。’
祖皇帝龙兴太原,与民谋福,是以万众归心,群雄敬服,而得天下!”
李贤忙:“姑父所言有理,乃是至理明言!”
太宗皇帝却:‘朕之民受灾,还怕什么疾病。’
言罢便举起蝗虫,意吞下,时有内侍王德慌忙谏止太宗皇帝
:‘陛下不要吞,这等恶
吞下去,或许会有害陛下之贵
,导致疾病。’
随不听侍臣的劝告,竟然将蝗虫吞了下去。此举虽属意气用事,无益于事,蝗灾依旧肆,但太宗皇帝心系万民,对蝗灾忧心如焚,甚至以
试蝗的
行为却打动了臣民们的心。从此全国上下都在太宗皇帝的号召下,与灾害相抗,官府开仓,富
纳粮,终于熬了过去。”
晗好于诏书颁下不久,天公凑趣,普降甘霖,百姓因而对太宗皇帝更加悦服,以为他发下宏愿,皇天佑之,洵以太宗皇帝为民之父母。
贞观二年关中大旱,又闹蝗灾,百姓无衣无,甚至卖儿为
,卖女为婢,以求一饱。太宗皇帝见此心中凄楚,
上派御史大夫杜淹去关中巡查灾情,把皇家库府中钱粮拿
来,赈济饥民,并赎回那些惨遭贩卖的灾民
女,还给他们的父母。
杜睿接着:“虽小民以讹传讹,言吞蝗后,蝗灾即息,这自然是百姓们对太宗皇帝的一
神化。事实上,太宗皇帝吞蝗之事实有,而蝗灾的消除则是自然而然的,这二者之间并无关联,主要还在于太宗皇帝带
对抗蝗灾,并动用国库钱粮赈济百姓,使这灾害
重的一年不至于饿殍遍野,赤地千里。太宗皇帝一系列对抗灾害的行为是难能可贵的,他在这一年中树立起来的仁慈圣主形象,极大地鼓舞了臣民们和灾害相对抗的斗志,也极大地加
了臣民对当时即位才两年的太宗皇帝的信心。
然后又诏告天下:‘因去岁霖雨不息,年谷不熟,今年旱、蝗相继,亦将歉收,拟免天下百姓一年钱粮。’,后又下诏自誓:‘如能使年谷丰稔,天下安定,请皇天移灾于朕
,以存万国之民,这是朕的心愿,绝无悔吝。’
李贤闻言,也不禁心驰神往,:“皇祖宅心仁厚,心怀万民,朕当以为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