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五章龙指南录三(2/3)

帝景这几年随着军队离颠簸,上已经被磨得很少见帝王家的骄矜之气。背了几篇后,指着其中的段落,恭敬地问“老师,这几篇都是说的如何实行王,振兴国家的办法。但为什么诸侯不肯听之呢。是不是他们的资质过于愚鲁,不解圣人所言之意呢?”

好在帝景只有十岁,还没完全安稳下来,不会就一个问题死追不放。听完邓光荐的答话后,就问题转到别的角度上去了。君臣三人了一个半时辰学问,赐饭谢恩,各自散去。邓光荐跟在陆秀夫了临时皇,心事重重。

他本是个文职,受命参与军队指挥。自己知无领兵经验,所以也不争权,而是尽力搜集崖山附近天文、地理信息,为张世杰、凌震、陆秀夫等人的决策参考。

“这?”这回,陆秀夫也不好回答了,想了半天,才勉:“那些蛮夷,跟他们讲王和霸,都是讲不通的。倒是以兵威克之,才是上策!”

这个问题,难住了邓光荐,让他一时有些语

“应是大艰难,而旁门左实行起来相对容易吧。使五帝三皇之盛世重现,需要超乎常人的毅力和持方可。而诸侯之心,皆在争一时霸业上!”陆秀夫在旁边,替邓光荐回答。

“没什么,在想万岁今日之问话!”邓光荐的回答,听起来分外无打采。

对啊,为什么不肯为呢?邓光荐学富五车,却从来没解释过,为什么秋诸侯,谁也不肯让两位圣人一展所长的理来。即便是在议论中,被圣人及其门生说得心悦诚服,转过脸,却立刻将圣人之言抛于脑后。

“那,如何才能重整我大宋兵威呢?”帝景又问。

“不外以圣人之言,勤修内政,亲贤臣,远小人…”邓光荐回答。豁然发现,自己绕来绕去,又绕到了开始如何行王上去了。如是绕之,便陷了个无限循环中,永远解答不了帝景的问题。

“为什么不肯为呢,难他们不想让其国家大么?”帝景,又问。

“海民们说,今年雨来得迟,闭了地气,所以海生飓风。什么时候地气散尽了,什么时候雨停。往年少则一天两天,多则十天半月!”同知枢密院事王德列,站在凌震后回答。

“免了,将士们为国捐躯,皇家不能亏待了他们。问过海民没有,这天气还要持续多久?”杨太后安排完了抚恤将士的事情,着自己问。刚才陆秀夫提醒得好,此刻已经到了最后关,每个人都要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今日刚巧讲的是《孟》中关于治理国家的论述,小皇帝与两位大臣先施君臣之礼,再施师傅弟之礼,然后一同温习里边的名句。

“万岁还年幼,自然有些古怪想法。这正是我辈引导之责,何必为一两

“得为诸侯者,自幼有人教习之,见识肯定异于常人。臣以为,非其不知,而不肯为也!”邓光荐在垫上跪坐得笔直,正

君臣之间面面相觑,再也想不什么办法来。理了几桩与军务无关的杂事后,就宣布散朝。凌震将军匆匆忙忙赶往军中,巡查各防务。陆秀夫却与礼侍郎邓光荐一起,走御书房,督导皇帝起每天的功课来。

银两还有些,阵亡的将士一律用现银抚恤。有家人在岛上的,就送给其家人。没家人在岛上的,给其同乡带着,等战后送回其家乡!”杨太后睛,缓缓说

在陆秀夫里,帝景的资质远于常人,登基前又有黄龙之兆,将来肯定是一个绝世明君。这样的睿智之人,往往最缺乏的就是持到底的毅力。如果自幼年打好基础,将来,在他手中,实现几代儒家的理想也说不定。

殿中响起了几声低低的叹息。被困以来,大伙关注最多的就是天气和海情。但据附近的海民反映,每年这个时候是天气变化最剧烈的季节,伶仃洋(香港澳门之间的面)内狼已经可达丈余,伶仃洋外,狼如墙,船立覆。前段时间俞如珪老将军不相信海民的话,认为军中舰抗狼,冒险海去搬救兵。至今音讯皆无,估计已经带着满腔的忠心,葬鱼腹了。

“可下,我们与北元之争。是先争霸业呢,还是先行王!”帝景若有所思,迟疑着问。

海民是沿海一带以捕鱼为生的百姓,没有土地,也没有什么恒产。地方官员中,海民向来归于蛮族异类。他们的生死,向来是不闻不问的。但这些以船为家的人偏偏对大宋十分忠诚,自从闻听皇帝在崖山落了脚,驾着乌延船(一小海船,捕鱼居住两用,不得远海)赶来助战,送鱼送的,足有三千多家。行朝上下,对海情天气的了解,无人海民之右。

“邓大人好像不兴!”陆秀夫听见背后雨地里“啪嗒”“啪嗒”的脚步响,转

“臣谢陛下,谢太后大恩!”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