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没有所谓,但是,你朝廷怎么就不顾及我李中堂的面子。肆意妄为。于是。李鸿章的一份请罪地折子连夜就送上了北京城。
而光绪看到这份折子地时候,也不是一个笨人。当下就明白了李鸿章的心思。咬着牙,把他地老师翁同和给叫了来,派了他带着李鸿章的那份折子亲自送回天津去了。
而后,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
可是,这些事情虽然让李鸿章郁闷,但是都无伤大雅,而最为关键的就是,那袁世凯的新军,自从朝廷决定编练这新军,并且从朝鲜抽调了袁世凯来主办,让他李鸿章这个中国最大的洋务头子一脚都插不进去的时候,这新军就像鱼刺卡在喉咙里一样,让李鸿章极为难受。
新军的组建,在朝廷看来是救命草,在袁世凯看来是登上高位的捷径,而在其他清流看来就是浪费银粮。而在洋人看来,是中国的满清朝廷又一次的向文明世界看齐。
但是,在李鸿章看来,这新军什么都不是,他就是危及自己北洋淮军地位的一把刀。而且还是一个不受自己掌握的刀,而最为关键的就是,拿着这把刀的人,是一个曾经背叛自己的袁世凯。
那袁世凯在接到朝廷的调令而从朝鲜回到天津的时候,李鸿章特地把他叫来了谈了几次,但是,言语之间,这袁世凯却已经是打定主义,不和他李鸿章为伍了。于是,李鸿章也弄来几个小手段。
比方说,那新军拖李鸿章订购了英国枪炮,李鸿章就弄了个小把戏,把价钱从正常价位提高了一半,而先前订购了德国的毛瑟枪,李鸿章也拉高了价位,用新军的钱不但给了新军一批毛瑟枪,更是也给自己的淮军也弄了两千多支。
当然,这些事情其他人是不知道的了。
可是,尽管这样,李鸿章也对于这新军没有更加强有力的办法来制约。
身为一个靠着军队起家的李鸿章很明白,手里面拿着一支听从自己指挥的部队是一件多么让人容易冲动的事情。也正是这个诱惑,让袁世凯毫不犹豫的放弃了归顺李鸿章,选择了组建一直完全属于他的军队。
“宣怀啊,你说,这袁世凯的新军到底能不能办起来?”李鸿章抿着短胡子问盛宣怀。
盛宣怀道:“这袁世凯本是我北洋的人,而朝廷加以编练新军大臣的名头从我们这里啦了过去。就因为这一条,很多人都已经知道这袁世凯是一个不忠不义之人,而其新军中,多招收的都是京城以东的人,其中的半数还可以,但是,另外半数却是旗人,和朝廷大员的一些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