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两侧包砖、中央填土的形式。但也有下以条石上
用皆为由一般黏土所烧制的青灰城砖叠砌的。在定海建的防倭之城堡,其墙垣、炮台、雉堞皆用石砌。
清顺治八年(1651),清军攻占舟山“大兵再至,寇遂堕城而去”,城池被战火所毁。原明军将领、人称“陈铁”的湖北利川人陈世凯,在三十年戎
生涯中以勇猛
名,他在顺治十六年(1659)投降清军后,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底抱病
京请求康熙准许募捐集资,修复定海城墙,结果客死京师。康熙皇帝被其
神所
动,遂同意修城。当时,沿海一带反清的武装已被
平,康熙二十七年(1688)刚刚恢复定海县建制。因定海城池残破,百姓皆住草屋,且无县署,又乏税收。康熙在十二月十六日颁旨拨皇银31287两,建定海城,宁波府知府、同知和定海县知县周圣化以及周边诸县县丞、典史、巡检等,分别被授为总裁、监造、营造、
工各官,周边诸县还要提供城砖等筑城
资。康熙二十九年(1690)四月十六日动工,定海县知县周圣化为实际上的总承造官,经16个月辛劳,于三十年(1691)八月十六日竣工,共动支正项钱粮31287两。新城规模循旧址建筑,计周长1216丈,此城
一丈,址广1。5丈五。罗月城4座,城
48丈。齿状雉堞(即”女儿墙”)1280个,城堞
四尺18砖厚,7砖宽,堞孔为三砖宽,。设东南西北四门,门上各建飞楼一座,宽1。6丈,
3。6丈,
1。2丈,又建窠铺三十八座,分布四门。城南设
门一座,门外围绕城濠。后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英国派
以
戛尔尼为首的访华使团,希望用贸易敲开我们这个富庶的东方古国的大门。舟山群岛是英国使团
中国后所到的第一
,舟山总兵派了兵士护卫英使团在城中游览。城门是英国使团最初踏
清代定海城墙大修了五次,定海城墙屡毁屡建,只是城墙总的格局未变,一直保持到上世纪50年代。
据志书载:明洪武二年(1369),昌国改州为县,旧址增修城池。址宽1丈,
2丈4尺。辟东南西北4门,上置楼,门前8~10丈拐弯增筑城门与城墙连接称“月城”,以固正门。有雉堞(齿状矮墙)2673个,警铺60座,城外自东南至西挖护城濠(后称濠河,西北有山未挖)长1260丈,城外是护城河(旧称“濠”),河上架有桥。
门于东南,各置吊桥。据清光绪《定海厅志》载:明洪武十二年“增葺昌国城池,改州为县,旋复设卫所。…辟东西南北四门,于东南各置吊桥。”其中“展跨鳌山,恢旧制,辟门四。”次年,接任的千
所许友展指挥续修,增筑西北角镇鳌山脚城墙半里。城门由六座改作四座,题名:“东曰丰阜,南曰文明,西曰太和,北曰永安。”封闭东北隅之艮门和西北隅之舟山门。至永乐十五年(1417),都指挥谷祥又一次加修。正统八年(1443)
侍郎焦宏,以“城大兵少”为由,拓宽城壕,裁东北半里,并于四城门外增设木栅。《定海厅志》云:“南文明门壕桥外木栅曰‘迎恩’。东丰阜门外木栅曰‘宾旸’。西太和门外曰‘西安’,北永安门外曰‘北固’。”在城门外的8~10丈外,拐弯增筑城门与城墙相连接的“月城”,以固正门。西北城垣,跨越镇鳌山,东抱霞山,余皆平陆。成化年间,指挥张勇亦曾增修城垣。嘉靖三十三年(1554)倭寇
据,城池
分被毁。三十七年(1558),倭寇
犯定海,城中居民依靠城池誓死抵抗。平倭后,嘉靖四十年(1561),定海都督卢镗、海
谭纶重修城池,并增设敌台(炮台)20
,用的是“辛酉年置”城砖,后倾圯。至万历十三年(1585),副总兵张可大重修城垣,历时半年。并在南门外又增设一座20丈宽广的月城(瓮城),一座9丈宽的
门(随着跨河而建的
城的
现,供船舶往来的
门也产生了)。另外还增设了兵
司库房、总台铺各1座,增设4座箭楼、5座敌楼、38座窝铺。明代的定海城墙酷似中国七大古城墙之一的平遥城墙。平遥城墙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位于山西省平遥县,周长6公里,
8~10米,底宽8~12米,
宽3~6米,墙
素土夯筑,外
城砖,白灰包砌。环城辟城门6
,门外筑瓮城。平遥城墙
面多,造型
观,防御设施齐备,为中国历代筑城之仅有,并以筑城手法古拙著称于世。
第一次:规模最大的一次筑城,是在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
五、清代:因兵燹战火所致城墙大修了五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