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瑜叹气:“先生为尊翁忧心至此,可谓至孝。但人同此心,事同此理,小为父报仇,不知又有何错?”
“无稽之谈?”赵瑜哈哈大笑“烛影斧声岂是无因,孝章皇后薨后又为何无国丧,魏王贬死,燕王自尽,而秦王年仅二十三岁即亡故,又是谁的功劳?”
赵瑜嗤笑:“好个不能错第二次!”
的境遇?就算先生找个借,掩去了在我这岛上住了数年的事实,但逃狱又是什么罪名?先生你说,蔡太师会放过吗?而官家对尊翁也是厌弃已久,先生你想想,天
会饶过吗?”
陈正汇反驳:“大当家私制兵甲,暗蓄士卒,算不算叛逆?!”
见着敌船上
手们的表情已清晰可辨,赵武沉声下令:“开火!”
敌船渐近,衢山军的战船上都已是弓弩上弦,火箭燃烧,兵们整整齐齐地在船舷两侧排列。而在赵武旗舰的船
上,一门青铜火炮正在
光下闪烁着
的金属光泽,炮组成员守在火炮之后,随时等待赵武的命令。
陈正汇听赵瑜弯弯绕绕,不断拿其父之事来刺激他,到最后却是为了此事,不由得怒目而视,他动了动嘴,但最后什么也没说。
此事真伪,史学界争议不断。但从俺个人角度讲,是绝对不信的。立储之事,应是光明正大,怎能把本人都瞒着,汉家自古以来可没这规矩。何况,立长君是为了防止社稷生,但金匮之盟立了储后,却把这件事隐瞒起来,不是添
吗?
“荒谬!荒谬!”陈正汇大叫:“市井野语,岂能当真!”
“赵光义得,别人就说不得吗?何况,就算天下人说不得,我也能说得…”赵瑜顿了顿,抿了抿嘴,转过话
:“不提什么叛逆不叛逆,且说先生罢课之事。若说
份,先生已是死人。若是地理,我这更是海外野岛。先生自守如此,是给谁看?却又是何苦?况且衢山义学也是先生三年心血所成,无论师生都对先生仰慕甚
,敢问先生,你真的舍得放下?”他站起
,叹了
气“还请先生再三思罢!”赵瑜抛下几句话,就径自下了楼去,只留下陈正汇在楼上发怔。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之卷完。
注1:金匮之盟:宋太宗登基后六年,赵普上书称,曾奉杜太后遗命订立“金匮之盟”,盟书中有兄终弟及,传位太宗之语。但此事,除了死掉的宋太祖、杜太后,只有赵普一人知晓,连赵光义本人都不知。
赵瑜句句诛心之言,刺得陈正汇脸发青。他失魂落魄的走回座位,坐下抱
不语。他当然知
赵瑜说的是事实,若非有此担心,他早就回去了。
硝烟弥漫,海战史上的第一声惊雷,就在此时炸响。
火炬燃了引信,随着滋滋声响,一
火星
炮膛中。
PS:第二卷终于完了。一些谜底也开始揭开,不知有没有朋友事先猜到。最后,请期待第三卷:九三:君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第三卷的故事,将从三年后开始。
陈正汇摇,放弃了与赵瑜争辩,却
:“天家之事,岂是你该说的?!”
湄屿南面海上,千帆云集,两支船队遥遥相对,氤氲杀气在海面弥漫。但一方只有十艘战船,而另一方大小战船却多达百余,这是一场实力相差悬殊的战斗。
陈正汇连连摇:“金匮之盟【注1】,乃是昭宪太后,因五代殷鉴不远…”
赵瑜离开后,就直接投张的准备工作中,再也没去见陈正汇一次。就算当赵文来通报,说陈先生又开始去义学上课时,赵瑜也只不过说了句“是吗?”就又埋
于公文中。陈正汇毕竟事小,南面湄屿才是大事。
赵瑜尖,却看到了,
:“小
知
,先生想说家父乃是叛逆,死了活该。那我倒想问问先生。郑九
为武臣,未受军令,私自调兵,攻我衢山,算不算叛逆!?”
“魏王乃是庶!”
“荒谬?!”赵瑜冷笑“立储之事,储君本人不知,而宰相却知,此事荒不荒谬?!”
政和三年七月十一,乙丑。【西元1113年8月23日】
赵瑜打断:“金匮之盟若是为真,为何不传魏王,而传真宗?不是兄终弟及吗?”
“那为何不立燕王为储!?”
赵瑜见他针锋相对,却也不恼,也:“若有一人,弑兄凌嫂,害死弟侄,
疯亲
,这样的人算不算叛逆?”
陈正汇听得便怒,一拍桌案:“无稽之谈!”
面对十倍于己的敌船,赵武却丝毫不惧。指挥着自家船队,以最大战速,直敌军左翼。
陈正汇沉默了,好半天才:“太祖已经错了一次,太宗皇帝岂能错第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