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二十章文治上(2/3)

卢明德:“七分之一。蒙学是男女兼收。但义学只收男童。所以刨女童。蒙学考义学的录取率为七分之一。”

但东海的学校却没这么严格。要成绩合格就能升到上一级。没有人数的限制。但听赵瑜话中的意思。是希望毕业生越少越好。以便安置。

“三万一千人。”

来。“终于编好了?足足有五六年了罢?!”

“那义学学人数呢?”

“好!很好!很好!”赵瑜一边翻阅。一边笑赞着。“所有参与编订字典者。有官者转一阶钱百贯;无官者赐田土百亩钱同样百贯。你俩与所有编修们说。要他'|再接再厉。早日把大字典编来届时孤必不封赏!”

卢明德心知赵瑜和|正汇尚有他事。言辞行:“大王臣先告退。”

所谓三舍法。就是把学校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个等级。自从王安石为行新法培养人才创立三舍制度之后。三舍取士与科举取士就在大宋同时推行。而圆符二年。哲宗皇帝罢科举。完全改三舍法取士。至今已有二十余年。虽然前年的方州不再实行三舍法。重新恢复解试。通过考试来推举贡生。但太学依然保持着三舍制度。不在太学遍历三舍而毕业。就别想当上士。

赵瑜连连摇:“不是改用。蒙学和义学里的年级制度本就是仿着三舍法而来只不过换个名字罢了。”后世的年级制和三舍制。制度相仿。仅有的区别就是年限的不同和

还是在政和年间。瑜尚未称王的时候。便下令陈正汇主持编《东海大字典》和《东海简明字典》。以供学生和士人们使用。但毕竟这是一桩卷浩繁的工作。到现在为止。近六年下来。也只完成了编三千常用字的简明字典。而全集的大字典到现在也没有眉目。

但赵瑜却没有回答卢明德便不不躬着腰等着话。赵瑜用手指习惯的敲打着桌。半天才说:“卢卿今年国中的蒙学学人数有多少?”

赵瑜又翻了几翻。赞了几句。最后把简明字典原稿还给陈正汇。“既然已经编好。不要再耽搁时日。现在就拿去印书馆刻版罢。孤想早看到正样。”

卢明德抬起来:“回大王话。台湾岛上是六万三千人。加上外岛已有近七万。”

陈正汇和卢明德同皱起眉。揣赵瑜的心意。“…难大王要在义学中改用三舍?”陈正汇突然惊问。

“臣遵旨。”陈正汇躬领旨。又转手把原稿予卢明德。



赵瑜摇:“就算是七分之一。从比例上来说。是少了。”他见卢明德言又止。又。“但从人数上来却又多了些。今年学的就有两千多。三年后。这么些人怎么安排?再说…”

所以当赵瑜下令之,。陈正汇当仁不让自荐为主编。而礼尚书卢明德主持实际工作。陆续加来的宿儒学者有上人之多这人。人人心气傲。又存了留名千古的心思。对字典校订的近乎苛刻。常常为一个字的字形释义和发音吵的天翻的覆。原本设在礼院的编修所。也不不搬到义学旁的一间独院去。就这么吵了近六年。终于把简化版编了来。

他继续说:“蒙'三年。义学三年。加起来才六年。如果六岁学。十二岁就能来。就算九岁学。十五岁也能毕业。如果又加军学倒也罢了。那还需三年时间。来时正好到了从军的年龄。但如果官为吏。这么短的时间。毕业后还是幼童一个。连人情世故都不懂。如何能理事安民?”

“毕业人数呢?”

“两千五。”卢明德回答的很利。东海国由于没有设立太学。礼也兼任教育的工作。如学率升学率这样的统计数字。问他比问陈正汇更方便。

“也就是说蒙学毕业生考义学的话。只有不到十二分之一的录取率喽?”

大宋的太学中。外舍员额两千。内舍三百。而能直接成为士的上舍名额仅仅只有百人。而且外舍升内。是一年选考一。而内舍升上舍则是两年一考。

旧年王安石撰写《字说》。赵佶下令编《新定五经字样》。而在后世。也有《洪武正》《康熙典》;宋真宗编《册府圆》。明成祖修《永乐大典》。还有满清时的《四库全书》。在华夏。编订字典。或是大典文集。都是有很政治意义。赵瑜下令编订字典虽一开始只是为了普及教`。但在陈正汇和其他东海官员里。这可是为东海名的关键。所谓文治武功。没有像样的典籍文。本就算不上一个真正的国家。

赵瑜。虽然今年的儿童学率比起三年前只增加了百分之二。但国中人增加了成。而生育率也在不断增加。学儿童比三年前多一倍并不奇怪。

“五年八个月又十七天。”卢明

“多谢大王恩典!”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