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三十二章故乡上(2/2)

跟着李元,殿中的众人一起哼唱着。天万岁,受天下供养,自当保护民家。如今天下大,赵畏敌如虎,直逃窜,保不住家室国的,还能称为天吗?

“瞻彼洛矣,维泱泱。君至此,福禄既同。君万年,保其家。”

作为租界的租金,一年三十万贯的钱钞,已经相当于大宋向金国赎回燕云时,所承诺岁币的五分之一。燕云共有十六州,而昌国不过一县,东海给付的租金可谓是大手笔。

赵瑜也在唱着,能保住大宋天下的,舍我而其谁?

也正是因为如此,东海的金钱便有了大宋朝廷地背书,逐渐连内地也开始通用。除了币制独立的蜀中,大宋的其余地区,都能看到金钱的踪影。以大宋的经济规模,当然不是东海国可比,而大宋地钱荒也不是一天两天,对通货的渴求近乎于贪婪。一船船沉甸甸地东海钱运了大宋内陆,就如涓涓溪裂的河床,转就消没无踪。但给东海储备局带来的利,已经十倍于以往,一年足有千万贯。

经过了这么多年,力锻造依然是东海地独门秘技,外人本无法作伪,同时金钱已经在东南沿海以于币值近一成的比价顺利通了数年,所以大宋君臣很乐意收下三十万贯东海制钱。几年来,制作的东海钱常常作为年节的赏赐,被赵赏给东京城中的百官和军卒,相对于越造越薄的大宋铁钱和铜钱,金光灿烂地东海钱更受迎,在京中广泛通。

究竟是老于世故,一见场面不对,便立刻改用杭州土话唱起了民谣:“你辈见侬底喜?别是一般滋味。永在我侬心里!”听着钱唱了熟悉的曲调,吴越王的乡亲们才一起跟着唱了起来。

歌声悠悠,往复循环。

宋的明州昌国县早已是东海属地。当然,大宋和中,这里还是被称为租界,就如天津一般。

“瞻彼洛矣,维泱泱。君至此,福禄如茨。有,以作六师…”

“三节还乡兮挂锦衣,碧天:朗兮日辉。功成上兮列旌旗,父老远来兮相追随。家山乡眷兮会时稀,今朝设宴兮散飞。斗兮民无欺,东海一王兮驷归。”

……

队也将会陆续抵达这里,以衢山…不,确切的说是以昌国县为基地,加逐鹿中原的行列。

李元胖,外形并不讨好。但广的型,却让他成为了一名极的男音。悠长的古调从腔迸发来,浑厚亮。千百年前周王在洛会诸侯、阅六师时,诸侯们唱给周王的颂歌,在他的演绎中,声震内外,直冲云霄。

不过如今的东海,先承大的百年文治,后经赵瑜普及教育,不论民间还是军中,下里人的曲调早已不受迎。附庸风雅也好,心念古风也,反正越是古雅的音乐反而在东海传唱得越广。平日的宴会中,周彦的时新小调甚至比不上国和小雅现的机率。就像衢山监镇李元跟在陆贾之后唱的这一首:

有钱、有兵、有粮、人,赵瑜对战争的准备已越来越充分。东海如今像一张不断拉弓,等到力量积蓄到最,接下来就将会是雷霆般的一击。而东海地全力一击,试问这天下间,又有哪一家能接得下来?

“瞻彼洛矣,维泱泱。君至此,有。君万年,保其家室…”

横扫中原,指日可待。

赵瑜跟着曲调,打着节拍,李元的歌的确可算得上歌王一级。诗经三百,能从三百零五首古诗中,挑这么一算应景的,他也是有才学了。

“瞻彼洛矣,维泱泱,君万年,保其家!”()

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当年吴越王钱得志,便把家乡钱塘县改为衣锦军。后来钱富贵回乡,便仿着汉祖的大风歌,当着一众乡亲的面唱起了这首衣锦归乡歌。不过这首歌太过文雅,钱的乡人无人能听懂,了一片冷场。

“君万年,保其家!”

观音山主寨,正开着一场盛大的接风酒宴。山岛上地文武官员、商会首脑、以及赵瑜带来的将领校尉,连同一直留在岛上生活地乡中长老,济济百多人聚一堂,恭贺赵瑜归乡。由于赵瑜的份碍事,不便找女祝酒,衢山总督陆贾便亲自,为赵瑜歌一曲。

一曲歌罢,赵瑜把手中:酒杯一丢,用筷指着陆贾哈哈大笑:“这是吴越王衣锦归乡歌,你小倒改了两个字来送我!”

不过其中的二十万贯本就是赵瑜每年应付给明州市舶司的商税收,真正买下这块地的也不过十万贯。只是大宋的官员不似辽人那般好糊,没法儿用货抵账,更不可能用盔甲兵除了真金白银和铜钱,宋人就只认能当通货的绸缎丝绢。而赵瑜承诺给他们的便是金光闪闪、成本两文半、面值二十文的黄铜金钱。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