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三百四十二章上海改革(2/2)

另外随着上海的发展,陆上周边各的货都向上海汇聚,所以陆上的过税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李愔两人主要就是对这过税行改革。其实也很简单,主要就是据货的品不同,收取不同的税率,比如丝绸和粮的税率就完全不同,这收税的方式虽然在李愔看来十分简单,但是在中国古代却无疑是项大的改革,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中的过税甚至是积来收税的。

而李恪和李愔在上海搞的这个治安费,其实就是将以前那不正规的商税变得正规起来,只要是上海的商,每月需要将自己收的百分之三上缴,这就是治安费,而过治费的商们则不必再向任何人缴纳任何费用,每日都会有县衙的衙役在街上巡逻,无论什么样的事都可以向他们求助,若是这些衙役敢不,那么商们可以直接向王府增设的投诉司投诉,只要一经查实,那么当事的衙役可就惨了,轻则挨板,重则可能还会坐牢。

对于这个新增的治安费,上海的商们一开始也都有些疑虑,倒不是说嫌收的钱多,百分之三的收相对以前每月被勒索的钱财,本就不算多,甚至连一半都不到,所以这个治安费倒不多,只不过商们却有些担心,怕衙门把钱收走了,却不办实事,接下来他们该怎么钱还得怎么

租庸调这税收只要是个人都能看问题来,因为这本不你每年的收多少,职业如何,全都这个标准来说,而这对于朝廷来说,除非国家人大量增加,否则每年的收都不会有太大的起伏。

治安费应该算是坐税的一,主要是对固定的商收取的税收,至于另外一过税,李愔和李恪也了一些改革,上海是一座港城市,过税主要是港上的税收,其实这税收已经十分完善了,对各不同的船只都有固定的税收,所以两人的改动不大。

当然了,这税收制也有好的一面,比如在初唐这人少地多的情况下,租庸调无疑是一轻税,使得民众的负担很轻,也增加了百姓开垦荒地的情。本来若是没有李愔这个变数的话,这收制度还能用上一百多年,直到中唐时期人增加,很多百姓分不到土地,这才导致租庸调的崩溃,而两税制开始兴起。

一起,经过数天的谈判,终于敲定了收取‘治安费’的方案。

而经过了对泼无赖的大肆抓捕,再加上新招收的衙役四巡逻,每片区域都有固定的衙役在负责,使得上海城的治安风气为之一清,少数漏网的泼们也不敢再勒索商,毕竟县衙已经了规定,只要发现敢于勒索商钱财者,一律抓起来苦力,最短也要满一年,刑满后若是发现再犯,那可就不是苦力了,而是直接放到台湾的植园里,先和那些三年的苦工再说,而且完后还不能回来,一辈都得呆在台湾。

幸好之前王府护卫四抓捕泼无赖,让李愔在上海拥有了大的声望,所以这些商们虽然疑虑,但对这位吴王殿下还是有些信心的,再加上李愔也已经面凭着他在商界的大的声望,总算是打消了不少人的疑虑,使得收取治安费的方案总算通过了。

不过随着李愔的到来,大唐的商业极其繁荣,民间的财富增长极快,若是只照租庸调的方式收税的话,那么政府的财政本没有增长。不过正所谓因势而变,许多地方都现了许多变的商税,比如货过路时通过关卡,就要缴纳一定的费用,商想要自己的店铺免除麻烦,也会给当地的官吏一定的钱财,这些钱财除了被这些官吏私分掉之外,也会上缴一分到国库,这也是一变相的收税,甚至在全国各地都已经成为一潜规则。只可惜这变相的收税十分不正规,商上缴的多少全看当地官吏的心思。

说起唐代的税收,这可是个大问题,初唐时主要还是租庸调,以一夫一妻为单位,每丁每年向国家输粟2石,为租;输绢2丈、绵3两(或布2丈4尺、麻3斤),为调;服役20日,称正役,不役者每日纳绢3尺(或布3。6尺),为庸。

在将上海的这一系列改革推行下去后,李恪终于敢把萧皇后、杨妃她们也接到了上海,毕竟在这座城市里,他已经倾注了太多的心血,为一个晚辈,成绩自然想向长辈们炫耀一番。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