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不仅没向咱借东借西,还经常帮着咱。人家的好,咱一辈子都不能忘记!鲍福兄弟有志气,家里一天比一天好过起来,如今在村里也是数一数二的了。他过好了,我这当二哥的自然也感到荣幸!我们俩一块光屁股长大,啥事儿都没有相互隐瞒过。别看鲍福几代单传,如果在咱们芦花村有哪个敢动他一根毫毛的,他得掂量掂量。咱这一大家子人家不想欺负人家,可谁也休想惹咱。”
平心而论,这番话要是搁在其他场合下说,鲍福或许还能听得进去,可是,现在明摆着你有事儿要求于我,干吗还说这些话?这到底是说明我的头脑简单呢?还是你的眼皮子太薄?好在鲍福还比较识趣:亲人相聚,说话随便。因此也就没有十分往心里去,不过他还是阻止道:
“二哥,这些事儿,咱姐夫都知道,咱们吃菜!”
“他知道?”昭阗挺了挺脖子,呷了一口菜,却并没有因此而止,好像后面的话不说出来,心里就会积成疙瘩似的“他知道咱大爷临死时说过的话吗?”
“他老人家临死时说过啥话了?”王福聚好奇地问。
“看看,你不知道吧!”昭阗觉得下面的话还有必要再重复一番:“要论血缘关系,咱们跟鲍福兄弟已经到了五服沿儿上了。可是咱大爷临死的时候,却让我们十几个叔辈兄弟统统跪在地上,对天发誓,今生今世要把鲍福当亲兄弟看待,谁要违言,天地不容。”
显然,王福聚还是第一次听到,因此睁大眼睛。
“谁都知道,咱大爷一天学堂没进过,斗大的字也识不了一筐,可肚子里的学问却多得装不下。从前凡是村里的大小事儿都得请他老人家张罗,他的见识在这远近是出了名的。可是有一天,他老人家不知道中了哪门子的邪,居然讲起‘朱元璋火烧庆功楼’的故事来了。你也不想想,这是什么年月呀?‘火烧庆功楼’是随便讲着玩儿的吗?他这一讲,不得了啦,红卫兵立即找他算帐。
“那天的气温少说也有三十八度,咱大爷被推到土台子上,头戴高帽子,背上立着一块牌子,脖子上还悬挂着三块青砖。您想,一个快八十岁的人了,就是光让他站着挨晒,就够他受的了,哪里还经得起这么折腾?
“眼看着大爷支撑不住了,咱一家老小却只能站在台子底下抹眼泪,谁也不敢为他求半句情。就在这时,鲍福兄弟一下子冲到台子上,把大爷脖子上的砖拿下来就往红卫兵的头上砸,…要不是他们跑得快,早有人送命了。…转眼工夫,整个会场全乱套了…
“事后,红卫兵们把鲍福兄弟告到公社里,他就跟到公社里;把他告到县里,他就跟到县里。县革命委员会主任一听他是烈士子弟,也拿他没办法。
“想想咱大爷去世也快五个年头了吧,也就是说,他老人家从土台子上走下来以后,又活了五年,这五年全是鲍福兄弟给的呀!”
王福聚听了,立即肃然起敬起来。
昭阗接着说:“今天他鲍昭珙牛啦,狗屁!想当年他老子在土台子上挨斗的时候,他连个响屁都不敢放,窝囊着哩。你鲍昭珙能有今天,还不是因为身后有这一大家子人家为你支撑着!你以为孙友军真能给你撑腰吗?我才不信呢,我只相信远水解不了近渴。像鲍福兄弟这样的人物才算是真正有本事呢。”
这番话,果真拉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鲍福尽管一直摇头摆手,但还是满心里受用,因为这毕竟是他有生以来最辉煌的一幕。他本来还想继续听下去,只是到了后来他发现昭阗把矛头直接指向了昭珙,才有些恐慌起来。平心而论,他并不怕昭珙什么,只是不想无故惹起一场纠葛。他不得不制止住昭阗越来越高的嗓门。王福聚也在劝说。
昭阗自我解嘲道:“我没有醉,我的酒量你们还不知道吗?这几天真是把我憋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