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十章(2/5)

“这样好,这样好。**好像说过,《红楼梦》必须读到五遍以上才可以有发言权。你还得继续读下去,这里面的学问大着哩。”

“《红楼梦》问世以后,在社会上造成了广泛的影响。据说有两个老本来好了一辈,而且又是一对酒友。一天,两位老人多喝了几杯,不知不觉地谈起了《红楼梦》。一个说林黛玉好,一个说薛宝钗好。两人争执不下,各不相让,最后居然打起来了。”

”先生顿时百集,激动之后,忽然想起一事:“最近又在读什么书?”

“嗨,数学成绩还是上不去。不知为什么,我一看见数学课本心里就发慌。刚才的话我只说了半截就咽回去了,都是些倒霉的事儿。先不说别的,就说昨儿的事儿吧,我放学后牵着那只老母羊到树林里遛了一圈,好好的。今儿早上那羊下羔了,小羊羔一生下来就是死的。我爸爸一看,顿时就气疯了,赖我没看好。我说我看得好好的,没遇到什么不正常的事儿。我爸爸说我嘴,还说我糊他,说着说着就要打我。要不是我妈拦得,又替我鸣不平,我早就挨上了。我真后悔当初不该替他这份儿心,你说这不是埋汰人

“哪八个字?”学智如饥似渴地问。

“这是第四遍。”

“读几遍了?”

“什么是‘一声两歌,一手二牍’?”

“‘一声两歌,一手二牍。’”

“没有,您给讲讲呗。”

“紫寅爷爷,很多人把《红楼梦》比天书。我初读此书,虽然领会不,但知里面的学问很大,您能不能给我指条路?”

“要说语言,雪芹之言可谓妙不可言哪,写到尽善尽,更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妙。后人形容他的语言之,曾用了八个字。”

“说简单也简单得很,只要能认识字,就是小学文化也能看得懂;说复杂那就无边无际了,你就是读了一辈书,了大学教授,谈起《红楼梦》来,也只能是瞎摸象,一知半解。另外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啊。”

“哈哈哈,有意思。”

“不切也好,反正搞这些东西的人太多了。你看胡适这伙人,把‘索引派’骂了个狗血,到来又一门心思地研究什么‘贾宝玉是谁?’‘大观园在哪里?’岂不知他们又回到‘索引派’的老路上去了!再看看当前的学派,更是闹翻了天,他们嚷嚷什么‘薛宝钗是克己复礼的活标本。’‘贾政是贾府里的孔老二。’我看他们早已走火了。”

“你听说过‘一言不合,便挥老拳’的典故吗?”

“紫寅爷爷,我初读《红楼梦》,不想首先切到这上面的是是非非里去,我只想领略一下它的文学价值。”

“是这么回事儿。两百多年来,研究者纷纷登场,从大的派别来看,不外乎三派:一是‘索引派’,二是‘考证派’,三是当今的‘列主义研究派’。‘索引派’认为,《红楼梦》隐喻的是某朝某代的历史,书中的人的是某朝某代的某个人,于是他们便千方百计地把书中的某件事或者某个人说的话找来,然后再挖空心思地将这些话与历史上的某件事相对照,牵附会地将两者扭在一起,他们的研究方法实质上就是探索书中有没有隐喻暗指的史实,这个学派的代表人是蔡元培等人;‘考证派’的思路是,通过考证,认为《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曹雪芹只完成了全书的前八十回,后四十回由鹗续写,《红楼梦》所反映的内容是曹雪芹的家史,贾宝玉就是曹雪芹。它的代表人是胡适、俞平伯等人;‘列主义研究派’是从1954年**《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发表以后形成的队伍,大概从那以后,大批学者从批判以胡适为代表的‘自传说’手,开始用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和方法研究《红楼梦》。”

“这么神奇!”学智既叹服曹雪芹的艺术超,又叹服先生的知识渊博。

“好像自《红楼梦》问世以来,众说不一,争论大?”

“这是乾隆年间一个叫戚蓼生的士说过的话。他在赞曹雪芹的超技艺时,曾经写过一段大意这样的话:传说古代有个女叫绛树的,她能同时用嗓唱一支歌,用鼻哼另一支歌;又有一个叫黄华的人,他能同时用左手写楷书,用右手写草书。‘神乎技矣,吾未之见也。’至于一个人同时唱两支歌而不分嗓与鼻腔,同时写两幅字而不分左手和右手,那是决不可能到的。然而,‘此万万所不能有之事,不可得之奇,而竟得之于《石记》一书也。’”

先生也“哈哈”大笑起来。笑了一阵,他收住笑容,问:“最近功课学得怎么样?”

“我听说《红楼梦》的语言神的很,只不过我现在还不能领会其中的奥妙。您能不能谈儿这其中的学问?”

“《红楼梦》。”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