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个生命,保护一个生命的重大使命,这也无疑使他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使他的心里终日充满了神圣而严肃的念头,那就是呵护一个弱者,使他不再受到任何凌辱和侵犯。两个人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好兄弟。这样的感情一直如火如荼地维持到两个人上学读书、参加工作,一直到今天。
李小强对读书有着天生的厌倦和驽钝,好歹熬到高中毕业后进了父亲工作的拖拉机厂,而杜念基则在金融专科学校毕业后走进了银行的大门。不同的工作并没有改变杜念基继续照顾李小强的命运安排,在这个比二哥还要亲的二哥逐渐在商贸银行掌握实权之后,连续冲着李小强的面子发放的贷款也使他在拖拉机厂的地位逐渐上升,在经济社会下居然演绎了一场金钱造就人生的好戏,本来资质平平,学识浅薄的李小强慢慢地被包装成能够呼风唤雨,手眼通天的神秘人物,在汽车工业集团的职务由一个仓库管理员一步一步地被提拔为会计部主管、经理助理、经理,一直到今天汽车工业集团副总经理的位置上。
老李的那些不知底细的朋友们都说:小强这孩子就是聪明,从小就继承了他爸爸那敏锐的经济脑瓜儿,所以今天才能有这么大的出息。话里话外暗示着在李小强升迁的过程中,老李使了不少的劲。但是李小强自己心里明白,其实自己天生野性的脑袋里根本装不进一点儿关于会计学的知识,天性散漫的他,一看见数字就天旋地转,摸不着头脑。而且性格耿直,作风死板的老爸也绝不会为自己的儿子做出过多的努力——在他老爸的眼里,自己充其量也就是一个仓库管理员的材料——谋一个衣食无忧,偶尔还有点儿外快的工作以便养家糊口,也就是感天谢地的事情了。本来老李对这个小三子的存在与否就不十分介意,老头儿的心思完全放在那两个在边远山村娶妻生子,俨然地道农民的老大老二身上了,根本不指望李小强会做出什么让他满意的事情。所以说,李小强的命运自始至终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或者说掌握在杜念基的手里——是这个异姓哥哥利用自己的职权,也利用银行的巨额资金铺垫起自己的官位。汽车工业集团的外汇账户开立在商贸银行,早在计划经济时代就是商贸银行的贷款对象。在改革开放初期,宏观经济形势持续向好的方向发展,所以,当时谁手里掌握资金,谁可以在银行搞来贷款,得以保证再生产过程的无限循环,那么就等于他已经站在了铺满黄金的金光大道之上,只要弯一弯腰就可以拣起满地的金币并用它来打水漂。在这样的过程中,杜念基和李小强都轻而易举地创造了骄人的业绩,前者因为发放贷款并能够足额收回而为商贸银行创造了良好的经营利润,从一个普通的信贷员走上了信贷处副处长、处长直至副行长的位置;后者也是懵懵懂懂地用钞票垫高了自己的职位,从一个不值一文的高中毕业生,摇身一变而成为一个大型国有企业的年轻的副总经理,而总经理的位置对于他来说也是指日可待。
直到今天,杜念基和李小强在酒过三巡之后,仍然共同感叹那个为个人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的经济时代,那是一个属于冒险家和投机家的时代,银行只顾发放贷款,贷款到期后企业自动还款,然后继续申请下一笔贷款,双方就像配合默契的买主和卖主,诚信而守约地遵守着千百年来一成不变的契约,维系着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美好神话。
然而这样的神话终于在深化改革的进程中被无情地打破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无论是金融界还是企业界,同业之间展开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种情况把每个企业产品的利润一而再,再而三地压薄,甚至导致亏损和破产。首先是企业,继而是银行,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当然,首先是李小强,继而是杜念基,日子也越来越不好过了。美好而安逸的生活一去不复返,接踵而来的是日夜操劳,殚精竭虑,维持着各自企业的惨淡经营,同时也维持着各自手中的权力。在这样的过程中,杜念基仰赖自己的学识和能力尚且能够做到游刃有余,应付自如,并且很有信心地保持着自己如日中天的上升势头。而李小强则常常感到自己已经是黔驴技穷,穷于应付,暗自后悔由于学识浅薄而带来的麻烦。然而激流之下,容不得他隐身后退,否则极有可能掉入万丈深渊。而且权力的惯性促使他不断冒进,甚至孤注一掷,终于导致今天不得不寻求二十多亿元人民币的资金支持,像赌徒最后一搏般地渴望绝处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