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四百零三章审计风暴5(2/3)

“我个人认为,棉纺厂的班存在**问题,前面的情况,我就不说了,就从1993年开始说起,关于资金的情况,我们已经彻底『摸』清楚了,这期间,我们甚至有到南方去调查合适情况了。1993年,银行贷款2500万给棉纺厂,当年亏损800万,也就是说,1993年总的亏损数额,是3300万元,的财务附表,我们都复印了,我们仔细分析过,其中有接近1000万元的亏损,没有查到明确的,1994年,银行贷款1500万,市财政为了扶持棉纺厂,也拿无息贷款500万,一共是2000万元,结果当年亏损600万,也就是说,1994年总的亏损额是2600万元,1995年,棉纺厂临近倒闭,市委市『政府』钱买稳定,协调各家银行再次贷款1000万,结果当年再亏800万,也就是说,1995年总的亏损为1800万元,账目显示,全为生产『』亏损,从1993年到1995年,三年时间,棉纺厂获取的资金是5500万元,也只用了三年时间,5500万元蒸发了,还在账目上摆下了2200万元的亏损,算到一起,就是7700万元了。”

“1996年,棉纺厂停产,职工每月发150元生活费,离退休职工工资每月半个月标准发放,考虑丝织厂是个无底,三年时间,亏损太多,银行停止贷款。包袱开始转移到了市委市『政府』的上,下半年开始,棉纺厂给市『政府』和工业局写了报告,请求理机设备,用以维持职工的基本生活费,就这样,不少的机设备,以低价卖,有些机设备的价格,甚至比不上废铁的价格。1997年上半年,市外贸公司为棉纺厂揽到了一笔加工十万条被面的业务,为了支持棉纺厂作最后一次挣扎。市财政拿500万元的无息贷款,作为动资金帮助棉纺厂恢复生产。机仅转两个月就停了,其结果是应收款增加了300万,市『政府』等于把钱扔了别人的腰包,货款为什么没有收回来,账目上没有特别的说明,也无人过问,1998年节临近的时候,为了过一个安稳年,市财政又从吃饭财政中拿100万发给棉纺厂的企业职工,党政机关不发一分奖金,去年,市财政再次拿了200万元,用于维持棉纺厂职工的生活费。目前,清产资工作基本结束,棉纺厂的厂房、土地及无形资产评估价值4200万元,债权900万元,欠银行贷款5000万元,欠市财政无息贷款800万元,职工生活费已经有三个月没有发放了,三个月计19

徐少杰眯起了睛,这些情况,他在相关的报告中或者是材料中间,从来没有看见过,难说以前的领导什么都不知吗,这应该不可能吧。

没有叫得响品牌,生产成本于同行,产品市场竞争力脆弱,因为产品没有销路,不敢引质量的生产线,指使企业慢慢失去了竞争力,在计划经济时期可以维持,但市场经济了,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自然被淘汰,四是企业负担偏重,全厂共5000职工,在职职工3200多人,离退休职工接近两千人,他们工资和医『药』费总额占全厂工资福利支的50%,等于三个人活挣的钱要养两个人,所以不如不、不不如捣的思想很是盛行,职工没有积极『』,以至于后来停产的时候,竟然有很多的职工表示支持,说大家都是大锅饭,现在不事情了,都一个样了,五是改革力度没有到位。棉纺厂也实行过改革的试,先是实行份制,动员全厂职工参,可由于职工太穷,拿不本,份制便黄了,不过我认为,幸亏没有成功,如果份制成功了,照棉纺厂的理模式,早亏得一二净,估计现在的职工,要将厂领导班生吃了,接下来棉纺厂把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模式搬厂内,分车间搞承包,情况很糟糕,企业又有一个通病,即包盈不包亏,赚了是承包人的,买别墅买轿车***,亏了是国家的,承包人是很嚣张的,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庙穷和尚富,甚至把国有企业变成比私营还要私营,国有资产大量失,企业哪经得起拆腾。所以,有了这些客观因素,棉纺厂已经难以维持了。”

“还有就是主观问题,当然,我都是依据事实说话的。”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