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三百八十七章战略人才(2/2)

陈燮的语言方式,让在场的几位读书人都觉得很别扭,但是仔细掰开碎来咀嚼这些话,总会觉得很有理。这也就是夏允彝和徐孚远这两位年龄较大的,一直没怎么说话的原因。陈燮的话听着没啥,实际上隐藏着大量的信息。

陈燮听了一阵沉不语,在众人的注视中良久才拿起茶几上的一份报纸,递给夏允彝:“这份,只在登莱发行,民报的宗旨:为寻常百姓说话。刚才方先生提到了大明的问题,我是这么想的,要清楚大明的问题何在,不妨在民间走一走看一看,倾听普通百姓的声音。了解他们的需求之后,就不难明白大明的问题症结所在。”

不等夏允彝开回答,方以智已经先:“方某求一个民报的差事。”陈燮有意外的看着他:“乡试在即,你愿意放弃科举?”方以智咬咬牙,剁脚:“方某可以等乡试之后来上任。”陈燮笑着摇:“你还是安心科举吧,我这里不适合你。”

咦?没想到这四个人里,还了这么一个人。陈燮来了兴致,诚恳的看着孙临笑:“孙先生,你觉得你能什么事情呢?你又想什么事情呢?”

问题是,大明两百多年,都是通过学习四书五经,单一的八文选官员。时间长了,整个大明都是这些靠着读四书五经起家的读书人来官,又有多少人愿意脚踏实地去务实?

“谢陈大人提携。”孙临拱手致谢,陈燮摆摆手示意不必。最后把睛转向一直没有开的夏允彝,微笑着看着这位历史上敢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文坛另类。

孙临早有腹稿,笑:“孙某不才,没有太多的经验。如蒙不弃,愿为大人麾下书吏。先抄写的小事,积累经验。也可军中效力,一小卒即可。”

夏允彝有一被看穿的觉,苦笑着摇摇:“在下没想到自己能什么,但是又不甘心空手而回。不如这样,陈总兵给在下指派一个事情。”

夏允彝终于了决定,站起拱手:“在下愿意去民报。”徐孚远也站起:“在下也去。”

“陈总兵,你又是如何解决百姓吃饭问题的呢?”夏允彝忍不住开问了,这个问题实在是太重要了。陈燮听了笑:“我现在跟你说,你未必能接受我的观。你还是去民报上班吧,只要你能持的下来,就不难明白我是怎么的。”

陈燮满意的笑了笑:“过几天陈某又要海了,各位安心在登州呆着。将来总会有那么一天,你们能接受并理解陈某的法。就这样吧,来人,送客。”

这个问题,真的是制度的问题。这个制度直接导致,整个大明的文官集团,实际上是飘在上面。基层的权利,掌握在缙绅、宗族、胥吏之手。

方以智再次忍不住开:“等一下,我等大明士大明俸禄,在野在朝,皆有教化百姓之责。思华兄之言,似乎不重教化而重小民之心所想,与夫之言相悖。”

“什么本质?”方以智下意识的问了一句,遭到陈燮鄙夷的神时,面带怒看回去。陈燮叹息一声,摇摇:“百姓造反的本质,难不是没饭吃么?我觉得,你研究的重,应该是如何解决百姓吃饭的问题。而不是在我这面前说教。”

陈燮笑:“方先生,你连百姓心里所想都搞不明白,你还指望百姓听你的教化不成?当今中原寇肆,你怎么不去教化?单纯的教化要是有用,为何建屡次犯境?为何迎祥、张献忠等辈振臂一呼,百姓望风景从?你连问题的本质都没明白,就在这里教化陈某,你不觉得这样很可笑么?”

事,能有几人?孙某不才,愿其一。”

陈燮也不跟他客气,当即:“好,你就从。平时没事的时候,也可以去军中看看,想学什么都可以。只要能静下心来事情,在登州呆上一年半载,总会有收获。”

一场陈燮和大明文人之间的思想碰撞,表面上并不易看来。实际上这是一次务虚和务实的碰撞,明朝文人务虚为主,务实极少。这是明朝科举制度八取士的必然结果。要知一个读书人别说士了,就算是举人也很难靠上。这可比考难的太多太多了。不是说需要多么宽广的知识面和学问的度,八取士其实就是考四书五经。相对来说很公平的考试。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