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六章请借县志一阅(2/2)

效果大抵不错,虽然这几家没有肯放下脸面到衙门来听审的,但也都采取了积极应对,大错写了文书解释,小错便主动改正——没有像永平伯那般明知故犯、跋扈无礼的。

那包青天受万民拥前这位方知县也在很努力的去营造这个气氛,目前算是小有成就…去都察院的时候,不就有几百个民众追随相送么。

这么看来,东主要稍小一号的青天,各方面基础条件其实都已备,唯一所欠缺的大概就是时间了。真要成了大气候,让别人顾忌威名敬畏三分,那这个京城附郭知县起来就轻松多了。

闲话不提,当初刚上任时,与永平伯案一起接下的状词还涉及到其他一些显贵或者太监,方知县又拣了几家,一一发了传票过去。这次衙役们便没有畏缩之了,领了传票便登门去传唤。

“经我研磨,大概有几个原因。其一,宋代以文人治国,包龙图本就是名望很重的清,甚至是标志,绝非孤家寡人,朝中多有赏识者,一旦有事便能伸手相帮。其二,包青天名扬天下万民拥,大概稍有动静,民间百姓便可聚集起来响应声援,开封府人百万、闲人众多,不能不令人顾忌。

娄天化看来了,东主今天是铁了心要教训他,便答:“在下愚昧,实在不明其中真意,还请东主教导。”

几件事情传扬去,自然又让百姓叫好,皆言建都六十年来,从未见过如方应这般雷厉风行的知县。如果不是方知县上任时间太短、酝酿不够,只怕青天之类的帽已经上了。

如此动辄朝野呼应,别人要拾掇包青天谈何容易,盘算其间利益得失,便知还不如不。尤其是在包青天成名之后,他威名赫赫,自然邪畏惧避让,更不会生事,越发衬得他刚直。”

当然,仅有志向不够,还需要有智慧,不过东主哪里又像是没有智慧的人?想到此,娄天化彻底心悦诚服了,这份格局确实不是自己所能想到的。不过也好,东主要成了青天,那他娄天化大概有机会混个“公孙策”当当…

娄天化听完这些解读,心里忽然比较了一番——宋代是文人治国,当今的大明又何尝不是如此?

是这么简单!本官再问你,包龙图为官多年。立朝刚正无私,犯权贵不少,为何一直安稳无恙?而且历朝历代其他正人君多有倒霉的?”

这年缺智商的毕竟是少数,有永平伯这个灰土脸的先例在,别人不能不警醒三分。那方知县真要是个铁面无私的较真人,手段毒辣又加上最近风盛,自家撞上去未必就比永平伯下场好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为好!

那包青天是清重臣,前这位方知县也不差,一样是潜力无限的清新秀,上面亦有臂力;

ps:今天又被几个作者朋友批评最近节奏不太好,略,过于追求细节转折,建议来烘托一下,问题是…咋个法?写书这么长时间了,一直学不会稳定的啊啊啊啊。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