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二百三十章原来如此(2/2)

方应这意思,就是答应在中间牵个线、捎个话,大宗师你去继续和商相公打哑谜罢,他这小童生就不参合了。

从大宗师畏手畏脚的态度看,也并不是没有自知之明。那么他必然是受了后台指使不得已为之,正所谓人在江湖不由己。

之前还曾以为李提学是来拍逢迎商相公,但从商相公的气和李提学的表现看,本不像是这回事。

但叫他替商相公表态,那又是不可能的,于是向李提学行礼:“大宗师亲自登门看望小,岂能不念于心?阁下对商相公的关怀,在下尽快转告商相公,如有消息,再禀报大宗师得知。”

想至此,方应突然隐隐约约猜测到了什么。区区一个提学官不会吃饱撑着去和首辅重臣级别的人打哑谜,本不在一个量级上。

而且方应越发觉得,李提学举动十分怪异。如果他真担心商阁老的看法,那完全可以不来淳安县。

只是双方哑谜的谜底是什么,方应暂时看不来。他不由得,官场果然是非常耗费脑力的地方,只商相公和李提学两人小小的一次互动,而且是十分不起的一次互动,就生生营造了如此波诡云谲的局面。

再说他整日里被八得昏昏脑,连县里发生了什么事情都不知,更谈不上关注商相公的态度了。

不过看到李提学这异常渴望“求关注”的表现,方应一动,大宗师如此关心商相公的态度,莫非是想这态度里分析一些东西?

这时方应暂且收住心思,贵客在前,总不能想个没完没了,这样不免就慢待了客人。

关于这个问题,方应更答不上来,以商相公藏不格,怎么会轻易在他面前吐心事?

于是方应提笔给商相公写了一封信,并且斗胆以“老师”开。又找了一个年轻乡亲,叫他明日早晨便携带信件,前往仁寿乡倦居书院送信去。

拆开回信看过,上面只有寥寥几行字:“见信如唔:来信已览,宗师此,汝替老夫应酬即可,但凭心意尔。又:汝既有心功名取,此事乃题目也,汝好自题。”

想通这一层,方应又产生了新的迷惑。最近这段时间并大事件发生,自然也不需要朝野官员各自表态,在这个大平安无事的时候,那么某些人想在商相公这里探究什么?

规矩提学官只需要临府城即可,不用到各县。可是李大宗师却偏偏来了,而且第一站便是淳安县,这明摆着就是故意找关注。

是如何看待?平时可否议论过?”

送走了大宗师,方应回到家中,又想了想,既然答应在中间捎话,那就要到。可是家里距离仁寿乡二十里地,他又刚刚回来,可不想又再来回折腾。

李士实闻言“也好!如此便托付你了。本官对商相公是十分仰慕的,若今过淳安而不能拜会,心下怅然的很。”

这样便不用方应亲自跑了,省下不少力气,圣人云“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解读来就是——老夫撒手不,且授权你替老夫与李提学打去,随意你怎么说就怎么说。这是一官场题目,你自己好好琢磨,算是对你的锻炼。

又沉默了一会儿,李提学貌似很诚恳的说:“本官主持学政,不敢不问乡贤之见。近些日只有你日夜侍于商相公之旁,对相爷的想法你应当最清楚。不妨与本官开诚布公,本官绝无恶意,必有后报。”

但此时方应仍有小小欣喜,自己在商相公边“求学”的经历,到底还是被人注意到了,他不得天下人都知。不记名弟也是弟

政治人的诚恳…还是无视的好,方应即便没混过官场,但读史使人明志,一些也都是心知肚明的。

方应仰天长叹,你老人家还是给个痛快罢!这题目可怎么

傍晚时分,送信的人回到上溪村,还将商相公的回信带了回来。这让方应十分动,商相公他老人家一定是看过信后当场就写了回信,这份厚真是无以为报了。

心里想了又想,方应凭直觉也到了,李提学一直在打哑谜,而商相公则是轻易看透了李提学的伎俩,同样以哑谜应对。所以这李提学便退失据,居然跑到溪找他这小小童生旁敲侧击了。

就凭李大宗师那诡异的任命,一个区区三甲末尾士能得到浙江提学官职位,要说没有后台力支持那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并非是李大宗师想探究商相公的态度,而是他的后台有这个需求!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