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二百五十四章得意忘形(2/2)

俊是前延绥巡抚,参加了两次战役大捷,而且主持修建了一千多里的边墙,使得延绥镇防御形势得到极大改善。自此之后,达贼就很难从延绥方向内地了。

到此时,杨巡抚对方应的评价和广有库孙大使一样了——小小年纪就能参透权力运作的奥妙,至少是十年一遇的人才!

但学校是必定把持在本城最大牌文官巡抚手里的,别人谁也不了手。让谁学不让谁学,让谁成为生员秀才让谁,那还不都是巡抚一句话的事情?

方应用“内忧外患”吓唬完抚台老大人。便闭不言。

别以为秀才没路,就是秀才也可以熬年,然后排资论辈成为贡生监,取得监生资格后就有机会官了!监生了官,也比武官社会地位,又没有任何上阵打仗的风险。

杨巡抚眉皱的更了,本来不错的心情,被方应这一分析。立刻张起来。他暗暗想:“古人云,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自己这段时间是不是太过于轻松了?”

更何况官军独服王、余二公,对其余文臣未必就恭敬了,抚台临延绥,只怕不好驾驭。此谓内有骄兵悍将也。”

受到杨巡抚的切和重视,方应心里泪满面,小爷我这块金总算能发光了。

虽然当前大环境就是文官掌握了主导权,以文驭武的局面已经稳固下来。但大环境之下,总还会有小气候的。前任丁巡抚只了一年就走人,其中谁知有没有问题?

你方才说要辅佐本官,这没有问题,忠良之后岂能慢待?正好本官边缺人用,若不嫌弃也请你作西席,总比你在仓库当书办的多。”

杨巡抚想想也知方应没说错,最近几年延绥镇功勋大把,战绩在边镇里数一数二,将士没有骄纵之气就怪了。

想明白了这些,杨巡抚怎能不叫一声“妙”?他看向方应的目光,再没有了一丝半毫的轻慢,完全郑重其事的当成智了。

抚台驻榆林后,可建起榆林卫学,然后从延绥镇军民中,择优秀者学,给予生员功名…”

本朝章法,府有府学,县有县学,卫有卫学,学中聚起各生员。但榆林卫新建不过数年,延绥镇移驻榆林也是五年,至今尚未有学校。

抚台刚刚上任,就面临这状况,万万不可轻忽。一旦阵前失机,抚台也要获罪下狱。”

王越久在西北提督军务,提大将很多,几次大捷都是他全盘指挥,在武官中威望极大。国朝第一个三边总制也是为他而设,只是这个官名在几十年后改成了三边总督,所以说王越甚至可以称得上是大明第一个总督。

杨巡抚摆摆手“客话便不说了,想必你也是有成竹,还请来。”

方应大喜,这才是他的目的,便再次拜见:“谢过抚台提挈之恩!晚生敢不尽心尽力乎!”

杨巡抚抬看到静立的方应,开:“本院昔年数次升迁,有了布政使之位,皆得力于商相公,与你原本也不是外人。

杨巡抚很有自知之明,对比之下,他与王、余两位还差得远。那些骄兵悍将在他面前,肯定不会像对待这两个前任一样服气的。

客观的说,成化年间武官地位确实不如前代,完全屈居文官之下,但也还不像嘉靖之后那么卑微,以至于可以随便打骂杀的,杨巡抚的担忧不是没有理。

“妙!”杨巡抚终于明白了,忍不住大声叫好,却打断了方应。这的确是个妙到极的好主意!

。”

再说武官或许可以世袭,但不可能所有弟都能世袭到职位,绝大多数弟还都要另行找路,如果榆林城建起学校,拥有了走功名之路的渠,谁不想来?

不怕他想听,就怕他不想听,方应连忙详细说明:“近年来,延绥镇先后有红盐池、红城儿两次大捷,其余时候依靠边墙也是胜多败少,所以官军士气渐骄。

方应偷偷观察,见杨巡抚听得仔细“前些年达贼屡屡受挫,又建边墙阻之,北方河一连平静了几年。但几年过去。达贼渐渐复起,边墙又要燃烽火了。

不过去年王越和余俊都升到了京城。王越是左都御史兼掌十二团营,余俊是兵尚书。

“嗯?”杨巡抚一时间没明白,办学校兴教化的确是很有面的政绩,但为什么是首要大事?

方应斩钉截铁的说:“抚台到了榆林城,首要第一件事情就是办学校!”

同时杨巡抚也知,方应说的王、余二公,指的是王越和余俊。算是两个前任。

就凭这,不怕有需求的武官不低。所以建学校,既赚到了名声,又掌握了把柄,可谓是一石二鸟,并且完全没有任何负作用。

这世文贵武贱,那些武官若有机会让自家弟取得功名,哪怕是个秀才,那还不得趋之若鹜般抢疯了?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