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四百七十六章也鬼上大明官了(2/2)

众人再次面面相觑,方钦差这是什么意思?是想叫他们这商人,去湖广买了粮米,然后当成税粮缴纳了?

那这行为和捐献有什么两样,他们又能有什么好?商人无利不起早,谁也不愿长期纯赔钱的事情。

还有胆小的人已经在心里计较起来,这方应要连这都吃不住,那用理来分析,此人只怕也稳不了、靠不住。

比起远赴次仓缴纳粮米的苦差,只要这特殊回票能抵消税粮,哪怕加钱收购也是值得的!钱买一个省心,对有闲钱的人家而言何乐不为!

见众人不说话,方应也不着急,自顾自的优哉游哉品茶。他就没想着今天一定促成,只是借机风,让消息传播一下而已。

苏州府百姓纳税粮,则需从本乡一直将粮运到长江北边瓜洲的次仓。粮米了仓,从仓吏那里领到回票,便算完纳赋税了。

“当然不止于此!运湖广米到次仓,领到了回票后,再拿回苏州府,就可以折抵赋税!

小吏默然不语。

江南这地方,人多地少,土地垦到了。但我听说湖广那边良田土地还多得很,这些年也不断垦拓,如今粮米产量急剧增长,原来谚语是苏松熟,现在则有湖广熟的说法了!

如今苏州府粮米吃,而湖广米渐有富余。而你们这样的商家,是否可以遣人赶赴湖广那边买米,然后沿江而下,送到瓜洲次仓?”

型的想法。如果诸位有意,或可参详一二。

方应怒极而笑,嘿嘿几声才:“如今苏州府内,还有谁比本官这钦差更够资格驻公馆?”

也就是说,可以将这些仓米回票拿到市场上贩卖。无论是谁,只要拿着仓米回票,便可以在衙门里抵消自家赋税!”

如果购买特殊回票,便可折抵掉相应的赋税,那肯定会受到不少嫌税麻烦但又不缺现银的人家迎。

虽然运粮数百里也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但是总比宣德朝之前,从苏州府运送到北方京师要舒服多了

ps:三更,号称万字,赶在12前又到了!明天继续

其他员外听到府衙的要求,顿时也心惊胆战起来。他们搬到公馆街,就是冲着方应来的,若方应离开了,哪公馆街还有什么意义?他们搬迁聚居到这里,已经是非常折腾了一遍,可真再也折腾不起了!

但也不是没风险,最大的风险其实就在于政策方面,一旦朝令夕改,很容易就血本无归。说一千一万,还是要看推动此事的官员靠谱不靠谱,够不够力。

“这有什么可说的?”方应皱眉

最后众人断定,如果有靠谱的大臣背书并推动,这一商业模式确实是非常可行的。

众人齐齐“咦”了一声,这法似乎是可行的,又仔细想想,这里面似乎真有新的商机。

这时候,忽然有门杂役来禀报:“方老爷!府衙那边差了个小吏,说是有事情要宣告。”

众所周知,粮米这税是件很麻烦的事情,若有大人家充当粮长,到负责本乡里赋税,那简直是艰苦异常的。不但粮米难以凑齐,长途跋涉更是一场灾难。

如果反响不错,下面再一步考虑细节。当然,苏州府钱粮症结不止这一个方面,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或者缓和。

那小吏战战兢兢的答:“公馆占地较广,方大人一行人数目不多,用不到这许多地方,未免铺张靡费了些。故而府衙决定另寻一地方,安排方大人移驻别。”

所谓次仓,就是运河沿岸建造的粮仓,各地需要纳漕粮的,都只需要将粮米运到指定的次仓。然后来年开后,再由运军负责用漕船运往北方京师。

那小吏,勉回话:“公馆不会闲置,自有他人住。”

方应挥挥手放他来,却见这小吏上了堂后,先环顾四周看了看几位员外,然后才对方应行礼:“方大人在上,小的前来此,是奉了府衙那边的命令,就公馆之事与方大人说一说。”

砰!方应狠狠拍案,震得茶盅叮当作响。“本官住之前,公馆也是闲置着,难就不浪费?怎么本官住来之后,就成了浪费?”

方应然大怒,这说法与将他从公馆驱逐去有什么两样?谁能受得了这耻辱?特别是在座还有如此多外人当面。

想至此,方应忍不住叹一气,千钧重担在肩,自己任重而远啊。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