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shui龙当时只dao是寻常题文姬(2/2)

起伏间行云,笔力不坠,情真挚,慨更是惊心。此词又有两解读:有词家认为是容若在借文姬事咏吴兆骞事。"名士倾城",名士即指汉槎。"非生非死"句则用吴梅村送汉槎的诗"山非山兮,生非生兮死非死","毡裘夫妇"是叹吴妻葛氏随戎宁古塔。由此论断此词当作于汉槎自外还不久。

苏雪林则认为这仍是容若在借古事咏自情的不幸,"恶风去。万里他乡",似是在叹恋人,两人之间如远隔重山。而词意也是在慨与恋人之间事多坎坷离,像文姬一样不由己。

文姬自幼通音律,某夜蔡邕弹琴,弦绝。文姬侧耳听之:"第二弦"邕曰:"偶得之耳。"故断一弦问之,又对曰:"第四弦"。并不差谬。光闪烁。很多事在少年时不觉得怎样,人越大,少时之事越翻覆如尘,如刺细微刺心。此时,黄昏的外,戈滩上落日如血,就是有的雅才又怎样呢,面对着黄沙白草,用卷叶起的曲叫"平生恨"。

我是觉得两说法可结合起来看,人的思路和情绪是共通的,也许他的确是在借文姬图咏吴汉槎的遭遇,然而由此牵引了情绪联想到自事,笔下有所亦是合情合理。

"万里他乡,非生非死。"容若也算文姬知音了。当初细君与解忧嫁给乌孙国王,王昭君嫁给呼韩邪,总算是风风光光的占尽了份,远适异域,依然要产生无限的凄凉,何况被掳掠的蔡文姬!她从一个名门闺秀,沦落到饱受番兵凌辱和鞭笞的落难女,一步一步走向渺茫不可知的未来,心境的落差是可想而知的。这年她二十三岁,初嫁卫仲,夫亡无,归母家。为军所掳,落匈十二年。后人怜她际遇,绘文姬图,仿佛窥见她在匈时苦况,也不过是隔靴挠。这十二年,虽然她嫁给了匈的左贤王,也为左贤王生下两个儿,婚姻不算困苦,并且以她的聪明也很快学会了匈人的语言,甚至学会了奏民族乐"胡笳"想来文化的沟通上也不艰涩,但是文姬自幼受汉文化熏陶长大,自有持。何况古时一概闭,一个女落域外始终是此良苦。若非实在难以割舍,文姬也不会选择抛下两个儿回到中原。

董卓死后,军阀混战的局面终于形成。羌胡番兵乘机掠掳中原一带,文姬与许多被掳来的妇女,一齐被带到南匈。正是所谓的恶风去。

名士倾城,一般易到伤心,是傲语,又是冷落失意之言。孑然抛却了自鸣得意。怪人间厚福,天公尽付,痴儿呆女。更是沉痛。人复杂,世情更如藤蔓纠结不清,不会照预想的方向行,沁血骨的是绝聪明人才能生的无奈和慨。

容若用极洗练的话尽了文姬一生坎坷。一路读下来,文姬的世和容若的慨相互,词脉清晰,情丰盈。首先是蔡邕之死。东汉末,大将军何被宦官十常侍杀后,董卓军洛尽诛十常侍,把持朝政,董卓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刻意笼络名满京华的蔡邕,将他一日连升三级,三日周历三台,拜中郎将,后来甚至还封他为侯。董卓在朝中倒行逆施,引起各地方势力的联合反对,董卓火烧洛,迁都长安,董卓被吕布所杀。蔡邕也被收付廷尉治罪,蔡邕请求黥首刖足,以完成《汉史》,士大夫也多矜惜而救他,日碑更说:"伯喈旷世逸才,诛之乃失人望乎?"但终免不了一死。:在相传蔡邕曾盛赞今绍兴西南柯亭的良竹。"此地之竹制笛,奇声响绝。"柯亭响绝,是说蔡邕已死…

想来容若是厌极了自己的世,甚至是聪明。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