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100~101(3/7)

她走过去。她没敢再看他。脸颊上被钞票击中的地方,依然透出一点热辣。而由这热辣和刚才那一番龈龋带出的心底无名颤栗,却又造出一阵阵从她身上不断技掠而过的寒战。当她的手抓住那冰凉的铜门把时,她感到被老家伙的一只手凉凉地覆盖住了。她猛地挣了一下。但以后发生的事,似乎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一切几乎再不容她挣扎辩解推操。坤包很自然地从她手里掉了下来。她觉得自己一下子被重重地挤压到那扇该死的冰凉的铁门板上,就像是飘浮起来,无侬无靠。她感到自已被贪婪地舐食。被潮热地抚弄。揉搓。当然,接下来的事,便做得非常老练,也非常粗暴。一反往常、却又是意料之中渴望着的粗暴。

第二天早上,等她醒来时,那件被撕破的衬衣早已被收拾掉了。代替它的是一件崭新的绣花真丝内衣叠得整整齐齐地放在床沿边上。老家伙默默地坐在窗前,从背影看,他从来也没有显得这么衰弱过。后来的日子里,他再也没有跟她提过什么“祖国”和“上学”之类的话。“照相馆”里该干什么还干着什么。所不同的是,她渐渐接管了馆内大部分的“业务”他则更多地待在家里,悉心收集整理那些有关“祖国”的典籍。还要参加一些他不想告诉她的白俄聚会。他俩之间再也不必“委拒”也无须“退让”“争执”一年多以后,老家伙在去参加一次白俄聚会时,走到国际饭店后面白克路黄河路附近,被一辆突驰而来的汽车撞了一下,车上的人还向他连连打了三枪。枪声在那狭窄的街面上低矮的屋檐下发送得尤其惊心动魄。人送到医院,已无法抢救。丧事是她给办的。按警局的要求,必须简而又简。她把他房间里所有的东西(特别是带文字的)仔细地整理了一遍,仔细得像乡下老太蓖头发一样,但让她惊奇的是,她居然到最后也没能发现他的真名实姓究竟是什么。所幸的是,他留下了一个有法律效应的一张遗嘱。他把所有的财产,当然包括那个“照相馆”留给了她,而把所有有关“祖国”的那些“典籍”留给了住在海格(华山)路上的一个叫克尼亚赛娃的白俄老太太。

101

据说老家伙遭遇不测之前,还是出资让这位“Miss杨”去了一趟美国,在俄亥俄州电影专科学校进修了一年。导表摄录美,生旦净末丑什么的,统统过了一遍手,掂了掂分量。这当然对办好这个“照相馆”也还是有用的。她还经常到小南门的沪星影业公司去客串拍戏,逢人就感叹:“我这个人就是为电影为艺术而生的。除了电影除了艺术,我随便啥都不在乎。”

黄克莹早就晓得有这样一爿“照相馆”这样一个女大学生。一直想来看看,却一直也不敢踏进门去。好在照相馆接待厅里还摆了两三张玻璃柜台,专门陈列一些能为常人感兴趣的家用收藏品,比如吕宋烟、雕翎扇、内画壶、百灵台、煤油灯、鞋拔、玉镯、蟋蟀罐、袖珍红木家具、碑帖和除寿山田黄昌化鸡血青田羊脂冻以外的各种石章…还挂了十几套据说是言菊朋的老师红豆馆主、以及陈彦衡王瑶卿等人用过的“行头”据说这些“珍赏”全是那个东洋人阿部提供的,供那些男人在等待之余浏览赏玩,真有意了,也可带东西来交换,或赊买。阿部更希望是交换。他认为,真正的收藏家一般是不肯出卖自己的藏品的。

黄克莹进得门来,还是有些拘谨。但几分钟后,便放松了许多。此间的气氛和她进门前所想象的完全不一样。男客大都瘦弱。文质彬彬。多数呢帽呢大衣丝质白围巾或鹿皮手套。装作互相都不认识(也许真不认识)的样子。匆匆而来的女客则一般都先被引进另一间被标为“第二摄影间”的小室密谈。小室的门自然要密闭,门上还挂着一幅长长的完全用白绒线勾织成的门帘。它白得好像是几分钟前刚挂上去似的。白得让人惊心动魄。然后就是几位妙龄侍女,只化素妆,只穿素服,绝对地恬静不苟言笑而又温和淑文。只有一位侍女细声细气地用一口纯熟的京白上前来招呼她,小姐,您照相?黄克莹忙摇头,连说不照不照。我随便看看。尔后心就一直别别地乱跳。如果不是实在受不了自己那种暗自汹汹的心跳,她想她还是愿意再在这店堂里待一会儿的。

为什么,居然也愿意再待一会儿?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