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期新闻培训班上,她才真正地认识了刘栋。刘栋其貌不扬,某些时候还显得有些木讷,但就是这样的刘栋,让她牢牢地记在了心里。她以一个怀着梦想的少女情怀,
石兰没有想到,自己竟收到了一墙之隔的刘栋的来信。最初,她把这封信理解成了刘栋的蓄,为此,她也颇费心思地给他回了一首小诗。
他脸红心地忙
歉:对不起,我看错人了。
前面是山,后面是路
两个女兵一起回过来,他失望地冲她们笑笑。很像石兰的那个女兵微笑着告诉他:石兰在队里呢。
她原以为,说不定什么时候,刘栋就会现在宿舍楼下,喊她的名字。几天过去了,刘栋没有
现,却又等来了他的信。她一边拆信,一边想着,就这么几步路,也犯得上写信?有什么事,就不会过来说吗?她一目十行地把信看了,也不回信,心想:看你刘栋来不来。
他又一次给她写信,回忆过去,展望未来,信写得很空泛,没有什么实际内容,因为他的心里一底也没有。接下来,又是一
新的等待。
刘栋就是在那个时候崭角的,虽然他写的是新闻报
,和石兰的文学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毕竟是白纸黑字地发表在报纸上,这不能不让石兰羡慕。新兵连结束后,她曾四
打听刘栋的去向。没多久,师宣传科就组织了一期新闻培训班,她也被
名参加了学习。她的才华那时还没有被报纸承认,只是更多地
现在每一期的黑板报上。不论是新兵连,还是医院,每一期的黑板报都被她承包了,图文并茂,还
上浪漫的小诗作
缀,战友们就叫她业余诗人。
他为自己的想法激动着,然而在石兰没有明确的态度前,他只能等待,等待着她抛过来的橄榄枝。
非
,雾非雾
然而,刘栋的心里仍然是草,他没有勇气走过去。他曾设想了几去见石兰的结果,最坏的一
是石兰不理睬他,还有一
是不冷不
,最好的结果是对他很
情。他当然希望是最后一
。在没有确定石兰的态度前,他不敢贸然行动,最终他选择了写信,内容委婉,也很
蓄。先是通报了自己在这里学习,很久没有见到她了,最后是希望有机会像以前一样能共勉。
这首谜一样的小诗,让刘栋百思不得其解。他把那张纸一直揣在袋里,没事就拿
来看上一
。他
不懂石兰对他的态度到底是什么,接连失眠了几个晚上后,脑
里仍翻转着那首小诗。
没几日,石兰回信了,信里只有一张纸,不是信,是一首小诗。诗是这样写的:
刚认识刘栋的时候,他们都是新兵,在新兵连她就知刘栋的名字了,那时的刘栋是那批新兵的骄傲。她上中学时就喜
写
小东西,空余时间多用来看闲书了,正经功课却没怎么用心学。
考时,她没想过会上大学,就选择了当兵。她的梦想是当个女诗人,就不停地把写
的小诗投寄给报社,却是泥
海。但她仍勤奋地写着,在那个年代,她是标准的文学青年。
路在脚下…
那个女兵又问了一句:那你是谁啊?用不用我给石兰带个信儿?
他忙摆手:不用,不用,谢谢你了。
那一阵,他经常失眠,石兰成了他的一块心病。虽然,她近在咫尺,可他就是没有勇气去接近她,于是她显得很遥远,让他看不清,也摸不到。
他真想跟别人一样,理直气壮地走到护士队的楼下,像当年石兰喊他一样,把她从楼上叫下来。然后两人在林路上走一走,谈谈读书心得,当然说这些不是目的,如果情绪很好,他们还可以谈些别的,如果情境合适,他也许会抓住她的手,向她表白自己压在内心已久的情
。他设想过,如果自己和石兰好上了,会是一
什么样的结果,那将是让人激动、兴奋的。
地,目光总往一墙之隔的护士队的方向瞥。他们都是未来的军官,已经有权利恋了,于是就显得很大胆,争先恐后的样
。他们原来心里那株拱动着的小草,此时都已长成了参天大树。
信发去了,希望也放飞了,剩下的就是安心等待。
刘栋没有勇气走护士队,就经常在护士队的大门
走来
去,他怀着守株待兔的心理,希望能在这里见到石兰。结果每次,他都是失望而归。没有接到石兰的回信,他的勇气也就锐减了一半。
星期天,他去书店买书。走书店门
时,看见两个女兵的背影匆匆走过,其中一个女兵的背影很像石兰,他顿时心
如鼓,尾随着走过去。在一个亮着红灯的路
,两个女兵停了下来,他在后面试着叫了一声:石兰——
山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