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课很受学生迎,抗战国共合作时期,这样的课比任何政治宣传都有用。缪先生
壮硕,声音洪亮,对俄国文学确有研究,所以授课演讲内容丰富,上课时如上舞台,走过来跑过去,从不踱步,脸上都是表情,开
即是谐语,一男同学形容他是“大珠小珠落铁盘”他
切地介绍
尔基的《母亲》,萧洛霍天《静静的顿河》,和伊凡。冈察洛夫的《奥卜洛莫夫》。此书是一本极
采的写懒人之书,说到那贵族懒人的仆人,因为太懒,伸
的手掌和鞋底一样脏。缪教授居然把他的破鞋脱下一只与手掌并列——在他之前和之后,我从未见过那么起劲的教书人。
在现代文学课上百次认识了缪朗山教授。在那几年,他大约是对学生最有魅力的人了,专长是俄国文学,所以几乎全以俄国文学为现代的代表。
我大学毕业时,主课英国文学史只修到一七00年,对德雷登之后两百五十年的无知,是我多年的憾恨。第二次到国印第安纳大学
修,我用一整年时间苦修英国文学断代史四门课:十五世纪以前,十六、七世纪,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我自己教英国文学史时(台湾国立大学外文系已改为两年课。大二、大三必修),用一切安排,使时间足够教到二十世纪中叶,绝不让我的学生有此憾恨。
她是位很壮的女,用浑厚的嗓
念中古英文的原文,念了大约两星期,把我们震慑住了——用一句今日台语来形容是“鸭
听雷”好不容易到了郎兰的《农夭
尔斯》和玛拉瑞的《阿瑟王之死》。从十五世纪到了十六世纪的穆尔的《乌托
》,匆匆掠过最早的十四行诗,飘过史宾
,就放寒假了。下学期介绍了
洛的《浮士德》,读了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几首代表作、重要剧本的名单和梗概,弥尔顿的《失乐园》与《圣经。创世纪》的关系,即到了德雷登。不到三堂课,突然老师请了病假,她和我们再也没有回到英国文学史那门课,然后大家都“复员”回下江去了四川人称所有外省人都是“下江人”
先生刚从英国回来,应该可以胜任。她上课不久,即把重放在乔叟《坎特伯瑞故事集》的中古世纪英文上。
另外两门课比校稳定,小说课的骆龄先生是典型的文人学者,他也是《时与
文艺》的定期作家,主日语不太
利,但课程内容充实,分析层次颇
。他讲到狄更生《双城记》时,特别教我们注意英国人怎么看法国大革命时的暴民政治,我至今想到书中描写
黎的家
主妇坐在广场上,一面织
衣一面数着断
台上砍下的人
,把刀斧落下的次数织
她们温
的
衣里,仍令我不寒而栗。他结结
地说,那个英国记者为了
情上断
台,站在台上居然会看到一个
好的末来世界,简直是不
人间烟火的小说写法(我原来以为
情就该是那样)。他是最早教我们由不同角度读小说的老师。他开的书单对我以后阅读也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