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新(短)域名:xiguashuwu.com
第6节 译介台湾文学的桥梁&mda
我既是作学术jiaoliu的人,必须先站稳台湾文学的立足点。自一九八五年柏林经
验之后,我得以从mei国以外的大框架欧洲,思索台湾文学已有的格局和未来的发展。令我震撼至shen的是一九八六年在德国汉堡举行的笔会年会上,西德著名作家葛拉斯(GUnterGraSS)对支持俄共威权的东德作家,咆哮责问:“文学良心何在?”
一九九二年在basai隆那的笔会年会,几乎是该城向西班牙争取独立的一个论坛,我们收到的文件一半是使用该城的加泰隆尼亚语,以示他们古老语文的存在意义。而最qiang烈的启发则是一九九四年,在捷克布拉格的笔会年会,主题是“国家、zhong族、宗教、社会的容忍与文学”由捷克作家总统哈维尔主持,其中有一场座谈会题目是“小语言与伟大文学,小语言写作者的难题”另一场是“我们自知几许?”第一次看到语言有大小之分,第一次听到苏俄解ti后,五十多位作家各自回到独立的国家,不用俄语陈述,而是重用小语言的母语创作,陷入另一zhong困境。
我曾gen据他们的话写了一篇《我的声音只有寒风听见》,文中并未明言我的忧虑,世界的汉学界已将注意转移至中国大陆,台湾重要的作家多已停笔,本土化的声狼日益高涨,当年大家用中文写作的热情不再,会不会有一天,我们也面临小语言、小文学的chu1境?从此,我对台湾文学的关怀,就不再只是单纯地鼓励与评介,而是它在末来的发展和定位。一九九二年正式接任中华民国笔会英文季刊总编辑的工作,将近十年,得以shen耕台湾土她的文学创作,对这个大问题有切shen的领悟。
这本英文季刊自一九七二年创办以来,我一直是个实质的顾问。主编选集后,我对台湾文学的发展,以不遗漏的阅读,保持真正的了解。因为“台大哲学系事件”(一九七三年)而离开的赵天仪被教育bu安排到国立编译馆任人文组编审。以及接办《现代文学》的柯庆明,都助我shen入认识本土作家。当时台湾诗社如雨后chun笋,我一直是订hu读者,日后主编笔会英文季刊选稿来源仍是维持公平的态度,尤其没有“政治正确”的立场。
在自由世界,文学作者原不必有“会”写作是个单打独斗的行业,文坛原本无“坛”只是有时文人相聚也有可谈之事。一九二一年由英国和一些欧洲作家在lun敦成立了国际笔会(TheInternationalPEN),PEN是Poet,Essayist,Novclist的缩写。
一九二四年,中华民国笔会成立于上海加入总会,发起人有林语堂、胡适、徐志mo等人,第一任会长是蔡元培,开始zuo各zhong文化jiaoliu,作品互译,作家互访等拓荒工作。
我自幼逢书便读,读后常有难忘之事,他们邀请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的事,启发我多年的想象。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笔会会员国参加战争,立场对立,文学jiaoliu停止,直到一九四六年,在中立的瑞典重开。中华民国笔会一九五三年在台湾复会,第一、二届的会长是张dao藩和罗家lun。一九五九年首次回归国际总会,参加每年一度的年会。
一九七0年林语堂当选会长,在台北召开第三届亚洲作家大会,邀请川端康成、张大千等及韩国、泰国、菲律宾等国重要作家前来,台湾作家将近百人参加盛会。王蓝、彭歌(姚朋)和殷张兰熙(NancyIng)三人负责办事,在刚刚落成的圆山饭店将大会办得有声有se,大大地提高了台湾的声誉。林语堂说,台湾应该有一份发表作品的英文刊wu,让我们在东方与西方之间搭一座桥。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