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新(短)域名:xiguashuwu.com
第三章 国殇 (一 上)
第三章 国殇 (一 上)
“你听说沒有,大燕国孙将军日前率bu与安西军在永乐原激战,大败?”
“胡说,你肯定听错了一个字,是大败之,不是大败!我隔bi那个读书的小郎君说过,甭看这倆词就差的一个字,意思却完全相反!”
“你才胡说!我再沒读过书,也知dao这两个词意思不一样!是大燕国的孙将军败了!被大唐的王将军打败了。我表舅的小侄子的三妹夫的亲叔叔就住在岐yang那边,人家那边都接连放了好几天爆杆了。
“尽chuiniu,怎么可能?那孙将军可是大燕国一等一的悍将!”
“人家王将军也是封常清的嫡传弟子呢!”
人们争论着,质疑着,将一个非同寻常的消息以闪电般的速度传播开來。越传,距离现实越远。
“那王将军是瓦岗名将王君廓的曾孙,祖传一杆大刀,刀刃长一丈,宽四尺,一刀砍下去,连泾水河畔的镇河铁niu,都能拦腰劈作两段…。”茶肆中,说变文儿的先生一拍铁尺,吐沫星子飞溅。周围茶客顾不上躲避,一个个仰着tou,竖着耳朵,盏中的茶水早就喝干了,却是丝毫不觉。
“王将军祖上自恨读书少,zuo官之后,想方设法拜于李靖门下,传得一bu兵书。这次,就是用了兵书上的妙计,在永乐原上摆起了一座八门金锁阵。孙孝哲乃一介莽夫,看不清就里,稀里糊涂扎进去,当然要吃大亏!”大hu人家的族学中,教习们摇tou晃脑,私下jiaoliu对此战的看法。同时不忘记了,标榜读书与尊师的重要xing。
而在贩夫走卒当中,则普遍liu传着王明允掘开泾河,水淹七军的故事。尽guan泾水距离战场有数十里远,永乐原上连个大点儿水沟都沒有。
更有甚者,干脆把战斗的胜负,归结为因果报应。信誓旦旦地说,王洵父亲当年仗义书财,曾经帮助一青楼女子脱离苦海。而在大战之前,曾经有一名老者闯入王洵梦中,要求他将战场摆在永乐原,必有奇兵助之。王洵醒來后,沐浴焚香,领军chu战。果然在两军jiao手的最激烈时刻,地面上的野草突然自动打结成绳子,将孙孝哲麾下的曳落河纷纷绊倒…。
最后一个,显然是把chun秋时代的“结草报恩”的故事,yingan在王洵tou上了。闻者却都听得津津有味,谁也不肯shen究。也难怪大伙听风就是雨,这场发生在京畿dao永乐原的战斗,结果实在是太chu离人们的想象了。在此之前,也有不少支持大唐的将领,曾经将叛军打得大败亏输。如河北的颜真卿、江淮的张巡还有朔方的郭子仪、李光弼,可那些战斗,唐军或者是躲在高大的城墙后jian守不chu,或者遭遇到的不是叛军中的主力。那个曾像安西军这般,以骑兵对骑兵,以jing1锐对jing1锐,在野外战场,结结实实与敌人來了个ying碰ying?!
那孙孝哲,可是一路从渔yang杀进长安,接连打败过封常清、高仙芝和哥舒翰三人的名将!无论是遇上谁,兵ma都不比对方多。唯独这次,以众凌寡,居然被打了个落hualiu水!
这,又说明了什么?
在极少数知dao战斗真相人yan里,可品味chu來的东西就太复杂了。是qiang弩之末难穿鲁缟?是大唐国运未绝?还是叛军的好运已经用完? 不同的人,从各自角度,给chu不同的答案。
无论答案juti是哪一个,此战的影响,都如旋风般从永乐原向四下扩散开去。那些依旧奉大唐号令的各路东方兵ma,个个都像刚刚喝了一碗千年老人参熬成的汤一般,迅速振作了起來。而那些任所距离京师较近,已经打定了主意要顺应天命的郡县官员,也将刚刚写好的降书小心翼翼地藏起,将刚刚挂上去的大燕国旗号降下,重新将大唐官袍穿在了shen上。
形势由明朗转为混luan,他们需要更多时间开考虑,观望,才能决定下一步的作为。但接下來战局变化,却愈发令人目瞪口呆。刚刚在永乐原打了胜仗的大唐安西采访使王明允,居然不顾士卒疲惫,派遣麾下大将沙千里带领五千兵ma直扑奉天城,一鼓而破之。随即,安西军大将方子陵带领三千兵ma疾驰百余里,攻陷与长安城近在咫尺的云yang、泾yang两县。将两名投靠了叛军的县令当众斩首,然后卷了官库里的所有粮食和金银细ruan,赶在长安城的援军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