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想给大家介绍认识一位作家,他就是我前面提到的那位因为妻不会
梦而离婚的“古怪”作家,他曾经生活在我们的万里之外,在足球明星
拉多纳的国土上,现在也许就在我们
边——他去世了,尸骨埋在瑞士日内瓦的墓土里,灵气也许会随风飘
,漂洋过海,飘到我们
边,他就是被世人誉为“作家中的作家”博尔赫斯,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博尔赫斯说,他首先是个读者,其次是个诗人,然后才是散文和小说家。现在我们来看他的一首诗,这一首题名叫《一个萨克森人》,是这样写的:
问题是没人迫他们过这
日
,这是他们自己愿意的,他们被一个梦想迷惑、
引,他们跟着梦想走,跟影
说话,在想象的世界里寻找激情,追求乐
。跟这
人一起生活当然不是件愉快的事,他们是“神经病”喜
自作多情,自找麻烦。所以,如果我们理智,我们应该远离他们,不要跟他们结婚、生
,相濡以沫。但我也在想,如果一个人仅仅只有理智,而没有情
,这
人我也是不愿跟她生活一辈
的,哪怕她能带我上天堂的天堂。从某
意义上,如果没有情
,任何地方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天堂,但那可能不过是一个简陋的地
,幸福的生活可能也不过是
糙的存在而已。那么如果从情
的角度来讲,我觉得他们——作家、诗人、艺术家们——应该得到我们的尊敬和
,因为正是他们让我们的内心变得更加丰富,细腻,生动,多彩。要知
,我们的情
不是天生就那么丰富多彩的,今天的丰富多彩是因为有无数的“他们”
了无数的梦,登上了无数冰雪肆
的无人之地,跟无数的风影一般的“影
”喋喋不休过。
们在有生之年完全有可能去太空旅行——几十年后,我们去太空观光旅行也许并不比今天我从成都到苏州复杂多少;那么是谁让我们对内
——
神世界——越来越了解,
得越来越
,占有得越来越多?
我现代的人正在失去省悟人心的自觉,也正在失去
梦的权利。现在的年代太喧闹,太生
,太虚假,太暗淡,太沉重,太
造…我们追求速度和更快的速度,我们追求
质和更多的
质。我经常在想,我们是不是可以让自己变得轻盈一
,
净一
,简单一
,明朗一
,真实一
?而文学的存在,正是为了提醒大家:梦想比现实更永久,轻盈的内心比沉重的
更重要。当你和林黛玉与贾宝玉们一起相
一阵后,你也许不禁会自问,难
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吗?其实我们需要的并不多。有时候我想,今天的我们,真正需要的也许就是去结识一位作家,去打开一本书,那里也许有比飞翔还轻的东西,有比钞票还要值钱的纸张,有比
情更真切的
,比生命更宝贵的情和理。
据说一个人的心只有四两重,大一
的大概也不会有一斤吧,但它构成的世界就像我们置
的这个世界一样,也是无垠的。这些人——作家,诗人,艺术家,就像那只冻死在乞力
扎罗山
的豹
一样,想探究“无垠的心”到底有多远、多
、多宽、多大。这是一件有
儿荒唐的事情,因为它对我们生存没有实际意义。白雪皑皑的山
,没有
和温
,豹
去那儿
什么?豹
肯定不会去的,即使去了,当发现那儿既没有
也没有温
后,也会
上掉
下山。所以,这不是一只真正的豹
,它是象征,是有些人的象征。这些人不甘现状,向远方走去,世界因为他们的“不甘”而变得更加迷人,
彩,辽阔,宽广,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但他们自己却因此可能变得更加孤独、苦难,甚至付
生命。因为他们走在了雪线之上,走在了天寒地冻和饥寒
迫中,看不到人影,听不见市声,寂寞,孤独,恐惧,期待,都是超常的。
毫无疑问,是作家,诗人,艺术家——这些人。
毫无疑问,写作会让作家变得多愁善。正如写作会让作家变得多愁善
一样,阅读文学作品也会让我们变得
情更加丰富,心灵的
觉
起来,细腻起来,生动起来,因为
谢而忧伤。学会忧伤,从某
角度讲不是一件好事情,所谓忧从识字起。但难
我们的生命就是为了无忧吗?要无忧其实很容易的,就像死是容易的一样。对我们来说,难的是生,是活着,是像一个人一样地活着,有思想,有尊严,有情
,有追求,有意义,有忧喜。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要
谢作家,诗人,艺术家,他们代代相传、年复一年、日积月累地照亮了我们内心的一个个死角,拓宽了我们内心四面八方的边沿。其实我们都知
,我们活着不是为了多吃一
饭,我们追求荣华富贵也不是为了披金
银,而是像贾宝玉一样有声有
地活着——而说到底,你的这个并不
贵和
明的追求和愿望也是作家们给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