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儿玉英。1941年2月,李香兰在日本东京举行独唱音乐会,由于当时“满映”方面和日本“东宝”公司之间的不和,李香兰的
境危险,日本剧场负责人当时选择了儿玉英
。然而两人的初见却并不愉快。李香兰在一次排练完以后一直等待着男保镖的到来,天
由白转黑,她也只在焦急中看到一个
个
、安静的青年,背朝着她站在窗前。李香兰有些忐忑,跟负责人确认。儿玉英
?是叫儿玉英
吗?这时候,那个安静的青年走过来说,是您等我吗?我也一直在这里等候您啊。那时的两个人,彼此都恼怒着,儿玉英
恼怒着自己的歌舞剧
女作因为李香兰的独唱音乐会取代,而自己还要去当这个姑娘的保镖,李香兰却恼怒着对方的傲慢与长时间的不理睬。然而误会解除后,两人却互相欣赏着。最后,儿玉英
战死时,离心
最近的地方就放着李香兰的照片。一切让人唏嘘。人生若只如初见。虹影知
个中的
好、错愕的命运
,让小说中玉
和少年的见面显得灵动而有意味。十七岁的圆号手,为了引起到录音棚唱歌的玉
的注意,挣脱导演山崎的控制,故意将最
的一段变奏慢了半个节奏。结果在意料当中,导演暴怒,玉
为保留少年的工作为其解围。但是玉
却是承认少年的天分的,她认为“慢半拍,有个切分,更妙”两人惊人地达成共识,这样的初见已可预想地成为
情的发端。
这是一个在战争中关于寻找的情故事。故事的男主角,那个少年,实际上与李香兰在中国最重要的几个人暗合。
最后是柳芭?莫
“我将站在北京的城墙上!”这样,或许是一个最好的选择,正如她在自传中写的“我只能这样说”站在城墙上,从外面飞来的是日本炮火,从城墙里面打来的是中国铅弹,不被哪一方打中,双方的
弹“都能打中我,我可能第一个死去。我本能地想,这是我最好的
路。”这是李香兰16岁的决定。
其次是松冈谦一郎。随着日寇侵华战争不断升级,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英两国对日宣战。日本成为世界人民的敌人,
陷泥沼之中。一面是杀气腾腾,一面是歌舞升平,在刀光剑影中,李香兰的歌声像搀和了迷魂药的
酒,在抚
人心灵的同时也消磨其旺盛的斗志。虽然
世,她受
迎的程度却有增无减。太平洋战争开战前期,她在日本剧场的演
受到观众的
情捧场,居然有7圈半的影迷包围在她
边,发生了混
,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此后,她收到一封很特别的信。信上说:“卷
这次意想不到的大
,一定让你受惊了,我
表同情。但是,人的价值并非靠引起社会轰动和成名成家来衡量。人的价值并不表现在表面上。你不是坏人,而是被国策利用了。但你要自重。现在是个人价值被愚
的时代,你必须更加尊重自己,否则只能被国家时局摆布。你有一颗闪光的心。对此,你要珍重。”信很长,5页。落款是松岗谦一郎。日本外
大臣松岗洋右的长
。一个素不相识的人,竟然如此了解自己的痛苦,并还能告诫自己,指
人生方向,这让李香兰充满
激。多次的接
、
后,李香兰对松岗谦一郎很有好
,但对方却一直没有表白,可能是顾忌自己的戏
份。时隔八年以后,战争结束,李香兰恢复山
淑
之
,松冈终于说
了“我需要你这样的伴侣”然而在李香兰的新生活里,没有预留迟到了八年的位置。等待,是李香兰
情的底
,寻找,是她的行为方式。聪明如虹影者,让玉
在等待少年归家时,说
这样的话:我这是怎么啦?我是
男人,还是
我自己?恐怕都
!我
恋
中的自己,我怎么到这刻才成了一个真正的女人?…在一个长期在边缘困顿中的女人,在战争时期曲意逢迎周遭男人的时候,心灵却一直
涸着,突如其来的
情让她更重视自我存在的价值,因此,当小说最后,两个人在反复寻找过程中,我常常在想,是这个女人在寻找
人,寻找
情,还是在寻找自己?也许后者作为答案会更为妥帖。
《绿袖》淡化了玉
对国籍的游离、分裂
,虹影赋予了她一半的中国血统。玉
对这样的
份表现得很习惯、很自然。当她听到导演山崎在叫那个少年是“半俄罗斯血统”的“二
”时,她却像挑起了斗志,很
兴地抖
自己的底:“我自己也是个半不拉儿,我是日本女人留下的杂
,母亲叫什么,娘家在哪里,都不知
,玉
这名字,也是半中国半日本。”这样的
份,反而让她与少年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亲切
。然而,也是由于这样的
份,两个人才会在战后被分离,一个被遣返后,一个开始寻找,然后是互相寻找,在两个国家之间。只有在废墟之上的简短留言为讯,我刚刚到,你却刚刚走,也许
而过,明明知
会是你,却不敢去相认,就怕变成另外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