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九十三章正副主考(2/2)

明朝的教理和后世不同,读书人乃是四民之首,负的责任和义务都是一个独立系,若有事,地方官并没有直接辖权,得先知会学政衙门,等到学政衙理意见之后,才能实施。

可以说,整个北直隶的读书人都归他

韩学政:“何学台所言极是,正该如此。”

推及到院试、乡试这一级别的考试,北方省份的录取数量却要大些。

而就因为对考生的字气脉熟悉,考官也有很大可能将人情卷从挑选来。

何景明又看了看手的卷,问:“这清苑县的卷好象不止二十份吧?”

韩学政:“禀学台,保定总共有十三个县,依照南北榜旧例,每县录取二十名生员,一同二百六十名,都已选来了。”

这一考,北方士如何考得过江南读书人。

韩学政心这么一动,转即又是一凛:枉我读了这么多年圣贤书,怎么此刻却怯了。学派之争乃是大事,若是那何大人得不妥,本官自然要争上一争。

到那期会试,所有士名额竟然被江浙贡生给包圆了。

于是,北方士林一片大哗,就生事来。

打个比方,如果一个读书人犯了命案,官府在抓拿犯人之后,不得单独审讯,得将学政官请来旁听。等到案件审完,学政官在革除犯人的功名之后,地方官这才有权力结案。

二人就照地域将卷一分为二,何景明将清苑县的卷又递给韩学政:“我原来是客,韩学政主持保定教十余年,这清苑县的卷先给你。”

韩学政又回答说:“清苑是保定首府,教比偏远县份发达许多。也因此,省学政衙门酌情增加了其的份额,增加到四十名。”

看到全国统考这事确实对北方人不公平,朱元璋就将科举考试分为南北两个片区,政策上也对北五省多有倾斜。

为省提督副使,何景明自然知下面的名堂,就装着没看到,这也算是上上下下的一默契。

所以说,明朝学政官的权力却不是后人所能想象的,尤其是一省的提督学政。

接过卷,何景明看了一,都是誊录过的朱卷,一字一句,就如同刚印来的新书一般。不觉,对保定府学衙门的誊录官很是满意,就问:“这次总共录取多少名额?”

这一段话的南北榜旧制涉及到明朝初年的一桩科举案件,明太祖朱元璋开国,开课取士,本是全国统考的。可惜北方经过多年战,已然残破。不像江南,依旧富庶繁荣,风鼎盛。

原来,明朝的提督学政乃是正三品大员,与巡抚、提刑察使同级,称之为三台,官职仅次于总督,掌一省教。

这涉及到官员的一个规矩,一般来说,地方官因为在下面为政多年,对地方的情形也熟,难免不会吃人托请,希望在考场上抬贵手。

。可一个副使,三品大员,上下有别,还怎么争?

何景明:“韩大人,咱们先将这些卷二一添着五,一人一看先审一遍,然后叉转桌,各挑三份卷来,将前三定下来。”

如果学政官不,这案还得重新走一程序。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