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新(短)域名:xiguashuwu.com
第三百二十二章 章程不错,却断不可
此刻,在内阁值房。
明朝帝国内阁的三个当家人都在。、
实际上,新君尚幼,不能亲政,三个阁老就是整个帝国的掌柜。
苏木的预gan是对的。
大学士谢迁一拍桌子,将一个条陈扔到桌上,满面怒容:“荒谬,荒谬,苏木黄口小儿,懂得什么国是大政!”
条陈封面都用锦缎封面,用的是上好的hua椒白版纸,上面还有司礼监代签的批红,显然,gong对这个折子非常重视。
没错,这个折子正是苏木给正德皇帝所上的《一条鞭法》。
皇帝在chu1理完大行皇帝的大丧之后,就让司礼监批了红表示同意,然后转给内阁,让三大辅臣拿chu一个确实可行的细则。
三阁老拿到折子只看了一yan,就chou了一口冷气。弘治朝以前的赋税制度继承自洪武年,一向实行的是徭役和赋税分开,税赋之实wu也占了很高的比例。苏木此举将一切都折合成白银,可谓是翻天覆地的大变革,几乎是将已经实行了一两百年的税务制度推倒了重新来过。
震撼之余,阁老们也意识到这事实在太大,齐齐聚在一起商议。
谢迁是个话多的人,这一发怒,就滔滔不决起来:“他什么人呀,一个白shen举人,无一日为政经验,竟然妄言大政,动摇我大明朝的祖宗家法,这条陈一chu,还不激起千般风波。好一个苏木,想当初,我见他也是识大ti,有才华的干才。本有意等他进士之后,点翰林后再到六bu观政历练个几年,就可大用,也算是为我朝选ba一得用之人。却不想…却不想,也这人却受不了寂寞,yan见着新君登基,就an捺不住tiaochu来指手画脚。这不是哗众取chong,又是什么?”
说起来,在调教太子的那两个多月里。如果是三大阁臣将三分心思用在储君shen上,那么,剩余七分却都让苏木受用了。
毕竟,正德皇帝的程度实在太低,在阁老们看来,也不过刚刚入门。倒是苏木这人学养shen厚,且每每有chu人意表的新鲜言论叫人耳目一新。
就谢迁来说,教授苏木却是一件赏心悦目的喜事。内心,他已经将苏木当成自己的得意门生了。否则也不可能在这两个月hua那么多心血在苏木shen上,一心要助他考进士。
在三大阁老,谢迁话多,和稳重的刘健智计百chu的李东yang不同,他喜怒行于se,xing子也急,顿时就压不住心tou的火。
对于明朝的官来说,任何改革都伴随社会动dang的风险。一动不如一静,祖宗家法乃是铁律,若要改,那就是大逆不dao。
“太让人失望了,君子要甘于寂寞,怎么可能一心想走捷径。就为了一个hubu郎,他就敢发chu荒唐之言?首辅,这事你该发声了。”说完,谢迁恼得涨红了脸。作为一个内阁辅臣,宰相肚子里能撑船,从容和蔼乃是第一桩的。如今,他已经气成这样,可见内心对苏木是又痛又惜。
苏木的条陈三人都看了不知dao多少遍,刘健听到谢迁问,摸了摸下颌那一丛胡须,沉稳地说dao:“其实,单就苏木这个条陈来看,也非一无可取,有的地方正说到点子上。比如食wu税吧。如今,我朝最大的开销就是北方边境的军费。这其每年光棉衣军服所需就是百万之ju,而所需棉布都需从地方上征集。比如河南,从那里将布匹一尺尺调运来京,然后再统一发放到宣大辽东,这一路上的虫蛀鼠咬,民夫吃穿,都是一笔大开支。如今,全bu折合在现银,发到前线。军队可以就地购买棉hua,无形就为朝廷省chu十多万两不必要的支chu。”
他站起shen来,若有所思地走到窗前,又说:“棉布还好,存放期长,损耗也不大。可如果是土产,比如南方的柑橘,被送到京城,十停剩下一停就算是好的了。依老夫来看,苏木这个条陈倒是直指国政的弊端,发人shen醒啊!”如今的大明朝看起来好象是个庞然大wu,经过弘治皇帝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民间富足,可位是鲜hua着锦,烈火烹油,用盛世来形容也不为过,乃是任宣之治以后的最好时代。
可弘治皇帝藏富于民的后果也是非常严重的,加上土木堡之后,北方边患不断,国库已然空虚。
弘治皇帝大葬时候,又是新君登基典礼,已经将hubu的口袋彻底掏空。这还是好的,明年皇帝就满十六岁,要大婚,到时候,朝廷还得为正德皇帝凑办婚礼,怎么着也得再拿chu五六十万两。
一想到国库的情形,刘健就新浮气躁,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xing。如果苏木这个新政一推行,所有的赋税和劳役全bu折合成现银,朝廷的手tou一下子就宽余起来,回旋的余地也大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