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二六三章威边戎利边戎和解(2/3)

胡寅:“虽然如此,但也要有个度。其实我们在北边形势很不妙,南方的事情若能尽早结束,还是尽早结束的好。这样吧,我去见见赵鼎。”

赵鼎和胡寅是汴梁时期就结下的情,这时见到胡寅,起先略吃惊,随即叹:“胡明仲,你们胡家在北边好显赫啊!”他这句话的气,却绝无半分羡慕妒忌,而是充满了讽刺。

对着赵鼎,欧适可以狮大开,但实际上他也觉得汉在北边的形势也并是很妙,无论是杨应麒还是曹广弼,都希望南边能迅速稳定下来,他们才好集中神对付金人,这一适也是知的。这时欧适对河东是否能保住也还没把握。

他这两句话说的轻巧,但欧适也听话里的意思:和大宋和谈的条件,终究得由中枢来定。这时欧适要拿的东西已经基本到手,便不和杨应麒争夺这个外谈判权力,笑笑:“好。好。”

适哈哈大笑:“所谓漫天讨价,就地还钱,你连这个也不懂么?”

适笑:“好。”便命人去将赵鼎提来与胡寅说话,他自己却回避了。

胡寅看了一适的属官一,欧适会意,便吩咐众人退下,舱内只剩两人,胡寅才:“七将军,东南之事该如何办,四将军拿主意就好,胡寅虽是中枢派来,但也不得妄加涉。”

刘錡在陕西的行动和欧适在东南的行动几乎是同时行,双方各自行动,虽然同归,却是异途。无论是在东海的欧适还是千里南下的胡寅,这时对陕西的战况都还知得不是很详细。

赵鼎哼了一声:“你就不怕千古以下,归丹青中的‘贰臣’么?”

胡寅却:“汉虽以大将军为长,政与文实在七将军手中。七将军之文章学问,又岂有半胡人气象?”

兵匆匆来报:中枢派人来了。

这个使者,果然正是“南派”年轻士人中的翘楚胡寅,他奉了杨应麒的命令南下,来跟欧适商议对宋要务,到了长江遇到汉师的兵船,知适已经兵建康,便也逆西来。

胡寅在听了欧适开的条件后叹:“四将军,这样的条款,赵构如何肯答应?”

师这次兵也确实称得上神速,胡寅这两句赞叹也真是由衷而发,欧适一听大舒服,得意洋洋:“都是替汉办事,能办好就行,表彰什么的,就不用了。”又问:“应麒派你来,可是有什么话要传么?”

适哦了一声,便命传见,见来的不是北国故人,而是一个文质彬彬的书生,心:“这莫是南派人不成。”这时汉的阵营大了,内大员中泾渭混,凡是华夏扩大会议以后才加的,都被汉旧属视为“南派人

胡寅又:“不过,与宋和谈终究要顾及到北边的局势,所以七将军才派我来跟四将军说说北边的情况。”

:“你可不能太早就我们的底。”

“这个自然。”胡寅想了想,又说:“四将军,我和赵鼎是旧相识,说话无法太绝。不如我便将条件说得松些,让他们有个希望;您在把条件说的些,让他们不敢过分。如何?”

胡寅:“能抗胡安民者,便是真英雄,能振兴华夏者,便是真天!二百年前,天下又何曾姓赵!”

胡寅的官位远不及欧适,但他是中枢派来的代表,所以欧适也不能给与礼遇。胡寅打听了欧兵的经过后,赞叹:“四将军兵之神速,实大大乎大将军、七将军之意料!七将军以为四将军还在舟山,这番派了胡寅来,却未准备贺功之表彰。”

赵鼎:“怕只怕汉大功告成之日,便是以夷变华之时!”

,心:“老七这句话中听。”

赵鼎的这两句话,实代表了分大宋士人的心声——他们并不因为汉有个“汉”字就完全认同它是华夏政权,而且对汉胡风极重的情况怀隐忧,而不仅仅是于对赵氏的愚忠。

赵鼎:“折氏本就是来归之异族,何况那虎公主更是女真之王族?汉虽然有个汉字,恐非华夏正宗!君不见五胡之中,亦有匈刘汉耶?”

胡寅:“苟利于天下万姓,莫说贰臣,便是叛臣又何妨?易一姓之与披发左衽,何者为重?”

胡寅等士人心中对此其实也有顾虑,但这时在赵鼎面前却不能示弱,说:“华变夷还是夷变华,正要看我等努力!我们辅助七将军以成治国平天下之功,希望极大。总胜过元镇守一枯死无之树苟延残,只只等旁人来收拾。宋室如落日之晖,它日若亡于汉尚是天下之幸,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