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十六节(1/3)

本站新(短)域名:xiguashuwu.com

第十六节

理所当然的,顾炎武的施政建议遭到了朝野臣工的激烈反对,不过,虽然是激烈反对,但这件事情还是完全an照中国传统的政治步骤来走的。

群臣的第一个顾忌就是林风的态度,林风在此事上的态度颇为令人捉摸不透,就中国的政治传统来看,关于将铸币以及guan制天下票号钱庄的权力下放给晋徽财团的政治提案堪称“乖戾荒诞”很多人第一yan看到的时候简直不敢相信,所以chu于舆论考虑,虽然是顾炎武提chu来的,汉王殿下并没有对此进行表态,但是众人都很清楚,此事如果汉王心中没有一定的想法,那么无论它如何只好都只能永远在中南海上书房挂着,但现在这些东西既然已经通过朝廷邸报公而示之,那就说明汉王一定是对这件事情有了非常的兴趣。

在朝廷风评之中,林风是一位“雄主”什么是雄主?站在历史典故的角度来看,这个词是褒多于贬,在很多场合下被认为是一zhong佳称,这zhong君王的特征就是有作为,善于驭下,政治能力很qiang,而且同时大局观念非常清醒,为人往往非常固执,一旦有了自己的意见,其他臣下一般非常难以改变,这是好的一面,而坏的一面就是心思莫测,喜怒无常,而且最令人畏惧的是,雄主是最不怕杀人的。

这个评价确实算不上什么错误,就当今林汉帝国的情形来看,自从林风剿灭伪清,入主中原以来,驱逐鞑虏,恢复衣冠,崇敬礼教,赈抚liu亡,劝农扶桑,鼓励工商,历经数年努力,中国北方地区大ti上已经从战争状态中走了chu来,呈现chu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个情况的chu现,就已经证明了林风的政治能力——但是,附着在这个表象背后的是北京城的数次大屠杀和大清洗,辽yang屠城、山西坑俘,数十万阻挠他的人倒在了血泊之中,经过这么多的风雨之后,林风现在已经变得对生命相当之漠视,这zhong人格上的扭曲不是一天两天的结果,应该算是这个政治环境下必然,所以现在如果为了争取政治上的成功,再杀一个几十万、上百万人他也绝对不是什么很在乎。

大汉官员们的顾忌也就在这里,在中国社会,揣mo上意是zuo官的第一要务,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在这个大背景下,什么清官、爱民之类都只能是成功官僚的政治作秀——试想如果官都zuo不下去,还怎么有条件去照顾自己治理下的人民?!所以当没有明白林风的意图之前,李光地、陈梦雷等一众中央大佬在第一时间之内保持了缄默。

第一个有分量的声音来自辽东nu尔干地区。这也是一件非常之令人奇怪的事情,顾炎武上奏,林风朱批转发邸报发chu去将近一个多月,北京、直隶以及临近山西都没有发言,反而是最为遥远的边sai省份对此质疑,这无论如何都显得有些hua稽,不过在这个时候并不是整顿这zhong潜规则的时候,众人的心思都放在了这个关乎大汉帝国国家走向的政策上来。

上奏驳斥顾炎武的nu尔干巡抚张书玉。张书玉是江苏镇江人,字素存,号run浦,伪顺治十八年进士,原本是伪清康熙朝翰林学士、礼bu侍郎,林风入京之后被俘,八个月之后投降效命。这并不是很奇怪的事情,自从林风击败图海、彻底铲除满洲八旗之后,原来的心存观望的许多清廷官员都意识到“天命更替、乾坤易转,非人力可挽回”于是纷纷投降大汉朝廷,因为林汉朝廷开国之初,本朝科班大多还都在州县上转悠,所以现在帝国的主liu官员都是这些“反正”的伪清官员。在最开始的时候,这些官员们还心存忐忑,因为就传统来看“前朝遗臣”不论怎么能干,不论作chu什么样的丰功伟绩,都能够被“贰臣”这个字yan一gun子敲死,很少有能讨到好的,不为别的,就因为他们的投降背主行为。

他们和周培公、李光地、陈梦雷等人是完全不同的,李光地和陈梦雷投靠汉王的时候都是微末小吏,默默无闻,an照规矩来说这zhong状况可以被认为是“大隐隐于朝”所以当与林风君臣际会之后,便立即忠心效矢志不疑,作chu了许多轰轰烈烈的大事,最后“一举成名天下知”而没有人说他们是气节有亏。

中国人的气节观念也是有一个潜在的度量衡的,责任和义务在此锱铢分明,小吏造反不是卖主求荣,所以萧何不是坏dan,但反过来说,zuo官zuo到巡抚、布政司等,那就是“君恩shen重”不能轻易背叛,否则就一定会受到舆论谴责,而就算百年之后,青史之上也必然被史官责难。

张书玉就是属于这zhong情况,他在投靠林汉朝廷之前就是伪清大臣,庶吉士chushen,历任内阁学士、经筵讲官、翰林院掌院学士、吏bu侍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