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三十节(2/3)

至此,黄河以北的最后一场军事危机得到和解,对于这次外活动的结果,双方基本上都表示满意,站在汉军的角度,就政治上来看,杨起隆的投诚标志着林汉帝国基本上完成了统一黄河域的任务,从此以后,任何人都不可能在法理上质疑这个政权的合法,林风的“真命天”地位得到了全国各个阶层的承认,而就经济上来讲,饱受战争折磨的中原地区得到了一次息的机会,虽然人人都知,日后的战争或许会更为庞大和残酷。

不过这情况倒不包括汉帝国,从历史上的先鉴来讲,若是一个陈年老迈的帝国事情,那多半是必死无疑,而若是一个新兴帝国来就容易许多,因为改朝换代本来就是一个社会大洗牌的过程,而且伴随着战争和动,原来的那些豪门富基本上都死得差不多了,这个时候来清土地,所受到的阻力相对要少很多。

这个报告倒是很有科学,起码就理上还是讲得通,老实说对于这个数字林风一开始倒是相当怀疑,因为政府机关

林汉帝国鼎立的过程和以往王朝开国没有任何不同,现在帝国领域从东至西,包括、宁锦、直隶、察哈尔、山西、山东、陕西、甘肃等省,其中大多数省份因为常年战争的原因,广大农村满目疮痍,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地主不是被杀就是逃亡,地方衙门记录的册本就是有名无实,仅以辽东、直隶为例,就在汉军鼎立之初,林风就借着某些豪门私通图海的名义大肆打击了一番,此外随着伪清政府的垮台,各地为八旗圈占的土地也都分给了民,而辽东地区的土地革命则更为彻底,原来的“辽东四大家族”被康熙砍了个净,之后又打了几场大战,征服者林风为了安抚、遣散英和曹家兄弟的队,早已将那些土地分给了农民,因此原来就势力薄弱的地主此刻更加没有说话余地。

在全国人民的烈要求下,汉王林风不得不接受了文官集团的建议,大汉王朝的大多数军事行动被押后,而杨起隆的使者也顺利的完成了外使命,汉王册封“大明王朝的朱三太”杨起隆殿下为大汉朝“顺义公”兼任山南都督,号“平顺将军”权掌河南、湖北两省文武军政,麾下文武官佐自行任免。

这一次这事实上的扈从关系得到了杨起隆的亲自承认,使者到达北京之后,立即对林风行臣下之礼,称杨起隆愿意归附大汉朝廷,并且请求汉王殿下赐予封号。这名义上的臣服立即成为文官集团的实,不少人认为河南问题并非一定要采取军事手段,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杨起隆的臣服就代表着政治诱降成为了可能。这论调在朝野上下很有市场,而且因为厌恶战争的关系,各个地方的舆论也无条件的偏向文官立场,而军官派在斗争的最后变得孤立无援,气焰大减,除了少数极端派仍然大声呼喊之外,多数人选择了暂时的退却。

经过大几个月的忙碌之后,人查的数字是六千二百七十二万余,这个结果多少让人意外,本来在林风的认识之中,这个时期的中国因为百年战争的关系,人损失非常之大,在得到山东之前,帝国的官方数据是三千六百万人左右,再加上山东的一千一百多万,总数多也不会超过五千万,现在平白多千多万人来确实是非常之令人吃惊。不过李光地的报告也给一些颇为令人信服的理由,照这位帝国首相的说法就是,中国人在战争之中的损失确实是非常惨重,照居住地的比例来看,其中伤亡最为惨烈是城市居民;其次是城市近郊的农民;再次就是远离城市的农村,而人保存最为完好的地方往往大多是偏远山区。在战争行过程之中,人类发扬了趋利避害这一生本能,大多数人纷纷逃山区结寨自保,耕山坡地聊以裹腹,同时随着战争局势的变化,不断的朝相对安全的地区动,在这个过程之中,死亡自然是非常频繁,但其中大多数是妇孺小孩,若是年轻力壮,生存的几率倒也不是很小。

现在李光地政府就准备行对全国的土地行丈量,同时准人,为日后的帝国的各项政策行前期准备,就中国传统来看,这项活动在每一个新皇朝鼎立之初都不可避免,而且影响也是非常之远,一旦开国皇帝搞定,那基本上就成为“祖宗之法”轻易不可变更,影响范围至少有两、三百年之久。

一般情况下,象丈量土地和盘查人措施都会受到广大地主阶级的抵制,之所以会遭到反对,理倒非常简单,因为就几千年传下来的法律来看,这个阶层在税收上享有特权,而且因为地位超势力大的原因,这些豪门富在漫长的时间里当然也会大肆收购农田雇用佃工,许多农民为了逃税而不得不把自己的土地挂靠在这些豪门的名下,所以若是国家重新丈量地清,那就无疑是从这个阶层虎,因而理所应当的受到大的阻力,最后不得不胎死腹中。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