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二节(1/5)

本站新(短)域名:xiguashuwu.com

第二节

跟随慕容鹉来到北京的举子一共是四十一人,他们之中绝大bu分人是第一次来到北京,和许许多多外地士子一样,刚进北京,就立即被这座宏伟的大城市镇住了。

这个时候正是开chun时节,正月尚未远去,大街小巷到chu1贴满了紫红se的对联,有些大门上倒贴的“福”字甚至还没有干透,每一条胡同的转角chu1都堆积着鞭炮和烟hua的废屑,熙熙攘攘的喧闹声中,时不时还传来一声遥远的炮仗声。这个时节是中国人一年之中最为清闲的时候,除了农夫得到歇闲之外,大bu分行商和脚夫等也是窝在家中不zuo生意,理直气壮的享受着这个传统的节日。

大汉朝廷的第二次会试就是这个时候悄悄拉开帷幕。这zhong考试对于传统的中国王朝来说,是仅次于征战、郊祭的重要大事,关系着统治阶层的血ye循环,同时还肩负着传统上的dao德意义,可以说是“天下瞩目”也毫不为过。

林汉王朝对于这次考试异常关注,因为在当今的政治条件下,这zhong传统式的科举考试chu来ju有选材的功能之外,更多的还象征着“华夏正溯”的意义,圣贤曰:内圣外王,一个皇朝得到全国的承认的尊奉,除了军事上的成功之外“文教之功”也是不可缺少的,这是实实在在的“人心所向”代表着全国上层阶级的意愿,任谁也不能忽视。就像康熙初年一样,满清朝廷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了ju大的成功,但却在全国范围内遭到了士人阶层的抵制,基层统治因此遭受重大挫折,所以不得不威bi1利诱、绞尽脑zhibi1迫别人参与“博学鸿儒”考试,企图在“文教”上树立起自己“华夏天朝”的地位。

林风在这一块显然比康熙幸运一些,因为有了顾炎武和黄宗羲两位大儒的加盟,林汉帝国在去年的时候就重新建立了自己的教育ti系,在他们的督促下,李光地专门拨chu了大笔经费,发给县级以上地方衙门修缮孔庙和国监学堂,并且在一年之中连续进行了多场“学试”和“乡试”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一次科举大考。

从传统的学术角度来说,这zhongzuo法很受人诟病,因为相对于洪武年传下来的规矩,普通人通过“举制”而踏上仕途确实殊为不易——首先,这个应考的必须是良家子弟,不是贱民乐hu,也不是匠hu军hu之类,ju有应考的资格;然后,在最初级的县学或省学考试中通过,得到“进学”资格,正式成为“秀才”而在取得秀才shen份之后再奔赴本省布政司衙门所在地,参加数年一度的“乡试”取得“举人”tou衔,最后,再ding着举人tou衔进京,参加礼bu衙门举行的会试。

一般来说,从一介童生到举人shen份的过程至少要三、四年的时间,同时每年还要不间断的参加县、dao、省各级学政的不断监督和chou考,随时都有可能被刷下来,一路上风险重重,无人不是一副战战兢兢的模样,而这次居然只在区区一年的时间内就考chu了这么一大批举人,确实不能不让是那些老派儒生心怀妒忌。

除了所谓的“举人速成法”之外,林汉朝廷这次的考试科目也有些令人吃惊。在这次考试中,除了传统的“明经”、“明法”、“明算”等之外,还增添了“明wu”、“明医”两大类,后一项倒是一听就明白,但是那个所谓的“明wu”却实在是颇为让人摸不着tou脑。

这个新兴的事wu在在去年的时候还曾引起过士林的一番的争论,到底科举考试就是这个阶层的命gen子,不论轻重随便动一下都能算zuo“惊天动地”当学政把这个所谓“明wu科”的“时艺制抄”(注:时艺,又可称“制艺”或“时义”大ti上多是八gu范文,阐述“古人今问”的技巧,效果类似于现在的“模拟试卷”)发下去之后,大伙才明白这个到底是什么东西。严格来讲,这个科目倒有点象是“格wu”但若是an照教材来看又太琐碎,从农政到wu理,不少内容几乎近似“技匠之liu”因此不少人认为这zhongzuo法实在是有辱斯文,因为上千年来大伙都觉得读书人和这些东西搭不上边;另外也有一bu分鼓掌叫好,不过他们倒也不觉得这个新科目如何了得,绝大多数是庆幸多了一堆进士名额,而剩下的一bu分只是厌恶八gu罢了。

实际上这个时代士林中人也有不少人非常反对“死八gu”其中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