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七十四章农技改良(2/2)

虽然想通了其中关键,但若将土壤压得太,势必不利于作系的发育,对提产量也是有妨害的。所以掌握尺度很重要,还需要不断试验才行,但不怎样,赵旉对培田地技术的信心总算是恢复了。

遗憾的是,由于培田地必是旱田,就只能以小麦和旱稻或者豆类作。但宋代虽有占城稻这一旱稻品,奈何极差,一般百姓并不喜,营养也比不上稻,产量还偏低,只是气候和地形适应罢了;而豆类能够田,本来就不怎么需要施,培田地的增产效应因而不那么明显。所以在一年两熟的淮南地区,培田地的奇效只能发挥一半来,实在是很可惜

不是生活必需品,而且特区财政也不可能光靠他个人掏腰包,赵旉暂时没有对其下手,而将力集中于推行“摊丁亩”等更加迫的改革措施上。

说到这里赵旉突然心中一动,连忙对每个田块又行了一次观察,终于恍然大悟“原来产量上不去是因为农夫将土壤耕松了,这样一来不上来,拖累了整产量”

“大概是渠里污泥的力被田块中的小麦收了吧。”赵旉怕陈旉不理解,还特地向他说明了细现象。为了避免自己的形象“多智而类妖”赵旉在此前已经引导陈灵儿发现了这一重要现象,细作用也成为陈灵儿一生中的第一个科研成果

虽说目前淮南小麦植得不多,农民麦经验不足,但有陈旉这个几百年一遇的农学专家亲自指导,完全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在这情况下,亩产只比当地平均值稍(南宋绍兴年间,长江下游地区稻米亩产平均二石左右,局势安定下来以后能够接近三百斤,不过当时小麦在南方植面积不大,产量也要低一些。),说明这农业技术并没有太大的价值。

虽然也有三块试验田显得有些异常,亩产竟然超过了八百斤,但一闪光无法驱散大片黑暗,赵旉认为这不过是一时侥幸而已。就在赵旉准备放弃的时候,此前一直沉思不语的陈旉却突然说一席话,令赵旉重燃希望

“如果只有一块地产,那么可能是偶然,可现在却有三块,除了一开始下了草木灰,连都没施过,产量怎么会到这程度呢?”并不了解“培田地农业技术”的陈旉看上去相当迷惑

与此同时,赵旉还下令在特区全境移风易俗,其中以妇女问题最为重视。在赵旉的要求下,特区境内禁止妇女缠足,违者重罚,另外赵旉还积极鼓励淮南妇女多作外运动。不过赵旉并不是要在宋代搞什么妇女解放,他的目的很简单“降的母亲才能生壮的孩,因难产而死的妇女和早夭的孩不但令家人痛苦,也会糜费国家的钱粮。”

另外,赵旉当初搞的那一百块“培田地技术”实验田的收成终于统计了下来,结果似乎并不像他期待的那样夸张。一百块地的总产量折算下来亩产大约二百九十多斤,这数据虽然令那些农民非常惊喜,赵旉却很不满意。

“如果有玉米或者铃薯就好了,它们和小麦作可是绝啊!”赵旉暗叹,派人去探索新大陆的念顿时空前烈。然而,他很清楚这本不现实,倒不是航路有多么难行,事实上太平洋上除了分地区在某些时间段会有可怕的台风,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风平狼静,与经常有惊涛骇狼的大西洋本无法相比,要不然历史上也不会被麦哲起名为“太平洋”了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